如何養育自信的孩子——《正面管教》講座整理

上周末,去參加一個講座,瑪麗.尼爾森.坦博爾斯基分享的“如何養育自信的孩子”,瑪麗是是《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的女兒,講座深入淺出,很多實例,現場的家長們都表示有收獲。我把講座主要內容結合《正面管教》做了一下簡單梳理,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在養育過程中,大人與孩子之間三種主要互動方式

1、嚴厲型(過度控制)

表現:沒有選擇

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2、嬌縱型(沒有限制)

表現:有自由但沒有規矩

無限制的選擇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正面管教(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并行)

表現:有規矩也有自由

有限制的選擇

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

(對號入座一下,你是哪一種?還是幾種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

嬌縱孩子,會讓孩子感覺“愛的意思是讓別人來照顧我,給我任何我想要的”而且“我沒有能力,我不能忍受失望”

現實中,很多父母感覺到嚴厲和懲罰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從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為這點來說,懲罰確實管用,但從長期來看,懲罰會造成不良后果。

懲罰造成的三個后果

μ叛逆——“我偏要對著干,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μ報復——“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μ逃避——造成孩子低自尊“我是個壞孩子”

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要被抓到”

無論是哪個后果對孩子的發展都不利,也不是我們作為家長想看到的。

嬌縱和懲罰的管教方式都是關注孩子的行為。而正面管教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孩子的價值感歸屬感。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是追尋價值感和歸屬感的表現。因此做為家長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正面管教不是羞辱性的,它會提示大家不懲罰、不把權利當作懲罰孩子的手段、不懲罰性暫停,而是始終堅持和善而堅定。


分享故事:

一個小男孩看到一只蝴蝶正拼命掙扎準備破繭而出,小男孩很擔心蝴蝶沒辦法自己出來,很想做點什么來幫助它。于是他一點一點撕破繭的皮,讓蝴蝶更容易出來。

可是,當蝴蝶在男孩的幫助下破繭而出的那一刻卻掉在了地上,再也沒有飛起來

小男孩害怕極了。可是他不知道蝴蝶的掙扎正是為接下來的飛做準備。

而在養育過程中,我們擔心孩子的失敗掙扎其實是沒有意識到這些是鍛煉孩子適應能力的機會,我們都希望幫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信心,培養一個強壯、有能力、適應能力強的人正面。管教正是幫助訓練、解決問題,培養自信、有能力的孩子,正面管教的目的是讓我們做一個民主型的父母,同時做到“和善、堅定”

魯道夫有句名言叫“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事實是父母經常以“愛”之名剝奪孩子嘗試、掙扎的機會。

孩子所有的行為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的第一步就是教導孩子依靠自己,要嘗試去做。當然孩子在嘗試的時候會犯錯誤,這時家長要做的是分解步驟讓孩子來學習,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在嘗試過過程中犯了錯,孩子是可以體驗到后果的,能夠從中自主學習,做為家長不要事后責難挖苦,在養育過程中,孩子犯了錯之后家長不要使用負面語言,如:早告訴你不要這樣,看,……

家長不要禁止孩子嘗試,而是讓孩子嘗試之后體驗自然后果,也就是家長不要干涉,讓孩子自己學習。

結合自身,我自己是搞教育的,所以其實是知道應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讓孩子去探索去嘗試,并且我也盡力去實踐。但盡管如此,還是會有意外。

有件小事記憶猶新:

家里陽臺上有很多植物,兒子很小的時候對我們澆花基本沒什么概念,但是某一天開始,他突然對澆水有了很大興趣(眾所周知,小孩子對泥土和水毫無抵抗力)于是在一個霧霾天,不能出去玩,我索性把窗臺上的植物都搬到地板上,拿來一個噴壺,想著和兒子一起享受一個共同勞動的和諧時光。然而,事實讓我抓狂,小家伙不會像你想象的那樣乖乖按你的計劃來的,他搶噴壺,摳土,然后把水噴一地,因為他沒有那么好的協調性可以精準地噴進花盆里,于是我體內的擔心因子蠢蠢欲動,我怕水弄濕他的襪子,擔心土撒一地弄臟他的衣服,不停地對他說“不要把水弄在地上”,“別把襪子弄濕了”,我開始越來越焦慮,而兒子也越來越“失控”,于是地上、他身上狼藉一片,我終于忍不住,搶走了噴壺,搬走花盆,兒子哇哇大哭。

事后我反思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問自己“我到底在擔心什么,焦慮什么?”

答案是“我怕他弄濕襪子著涼,怕土到處都是很臟,很麻煩”

我又問自己“相比孩子想嘗試的欲望,哪個更重要?

答案是“當然孩子探索求知嘗試更重要。”

那么下次如何解決“弄濕襪子、弄臟地板的問題”(雖然對于很多大氣的媽媽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但是,對于一個強迫癥的我來說,是個問題”

答案是“可以穿上鞋子,在地上鋪上塑料膜”

反思之后,我認真向兒子道了歉——為我的粗暴無禮。

于是兩天之后我們又一次一起澆花。

我給小家伙穿上鞋,沒有鋪塑料紙,先示范怎樣把水準確噴進花盆,就把噴壺給了小家伙。兒子澆了半個小時,小家伙自己摸索學會了調水量大小,并且把花上的干葉子都揪下來(大概想起了我以前這么做)。不可避免,地上有水有土,但是我不再焦慮之后,這只是又為小家伙學習擦地提供了機會。我問他“啊,地板濕了怎么辦?”小家伙一邊發著不清楚的“擦”一邊跑到衛生間把擦地板的抹布拿來,蹲在地上忙活起來。

那天下午,我和兒子都很滿足。


這樣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當孩子滿心期待要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比如刷碗、澆花、掃地,很多時候我們會說:我來吧,寶貝。其實心里盤算的是“待會兒弄得狼藉一片還得收拾,還不如我自己利索干完”。

這時候,表面看來是避免了一時的麻煩,可是我們有沒有看到一旦真正不怕麻煩讓孩子去嘗試,他滿臉洋溢的都是“我能行”的自信,”我能為我的家庭做貢獻”的幸福感。

而如果事事都怕麻煩,事事時時對孩子說“我來吧”,那么不難想象,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后,你就會開始苦悶,因為你的孩子遇到什么事都會說“你來吧,媽媽”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孩子天生具有社會興趣,也就是“社會責任感”,正是因為如此,孩子才能完成社會自我價值部分

關于社會興趣:

瑪麗分享視頻例子:

1、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看見大人拿的東西掉在地上,主動過去幫助撿起來

2、一個大人抱著一疊衣服一次次地去撞沒有打開的衣柜門要放進去,三次之后小孩主動過去幫助把門打開

因此,從現在開始,放手讓你的孩子去做事情吧,這樣不久的將來,你將不用成為一個忙碌辛苦的“超人媽媽”,而是會擁有一個事事都可以自己來并且還會幫你做事情的“小幫手”哦。

正面管教工具(具體做法)

做與不做

盡量不說或者少說“不,別”等否定詞,而是直接告訴孩子要做什么

比如“不要把臟衣服丟的到處都是”換成“把衣服放在洗衣機里”,把“不要在床單上畫畫”換成“在紙上畫”……這樣孩子聽起來更清楚,做起來就容易多了。為什么呢?

做個小游戲大家試一下,“不要畫一只粉色的大象”大家看到或者聽完這句話有什么感覺呢?是不是立刻腦海里出現一只粉色大象。因此,當我們不停重復”不要……”孩子被強化的多半是不要后面的內容,所以,我們也會有了”怎么越不讓你干就越去干”的煩惱了。因此,如果你想要孩子怎么做,直接告訴他,這比告訴他不要做什么有效多了。

瑪麗在分享中提到,在養育過程要著重引出孩子的內在智慧,而不是強制性灌輸。因此要停止命令,善于提啟發性的問題。因為提問會引發孩子的思考,而命令則會激起孩子的防御、抵觸心理,很自然的反應“不”

對話式的啟發性問題:

你想達到什么目標?

對于剛發生的事情你有什么感覺?

它對你有哪些影響?

你現在有什么辦法處理這個事情?

下次你想做點什么其他的讓事情變得不一樣呢?

因此,花點時間去思考可以怎么和孩子聊天吧,說不定,過不了多久你就能能為一個聊天高手,讓孩子總能從和你的對話中得到啟發,他也會因此愛上和你聊天。

管理情緒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感覺好時做事情會做得更好。而當處于一個糟糕的情緒中時,是很難平靜溝通、冷靜處理事情的。在大腦中有一塊區域被稱為“前額葉皮質”,是幫助我們調節情緒的及理性思考的,有學者很形象得把情緒失控時的大腦成為“爬行腦”,當孩子出現了一些行為時,我們就像被按下了情緒按鈕,憤怒、無助、失控,而這個時候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時機,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積極的暫停,調整好情緒,再來解決問題。

使用積極暫停

而積極的暫停,是可以和孩子共同約定的,比如一個固定的手勢。當情緒激動時,可以出示這個手勢,那么大家就要暫停失控的局面,先調整情緒再來解決事情。

例如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太生氣了,需要冷靜一下。

可以創設一個冷靜角,請孩子賦予它特殊的名字,比如“太空”、“溫暖房”,當情緒不佳時,家長和孩子都可以選擇先去冷靜,然后再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選擇輪

召開家庭會議,和孩子一起做頭腦風暴列出每日沖突或問題的可能解決辦法清單;

在一個圓形圖表上的每部分寫下一個解決辦法,讓孩子畫圖或者標注;

當再次出現相關問題時,建議他可以嘗試用“選擇輪”里的方法解決問題。

例如,孩子會跟小朋友或者兄弟姐妹爭搶玩具,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出“選擇輪”,當再次出現搶玩具狀況時,可以選擇其中一種方法來解決。(可以每次使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孩子思考總結哪一種最有效,或者哪一種方法什么情況下最有效)


工具有效的關鍵是孩子自己做而不是由家長告訴他,不管孩子選擇的是什么,我們幫助他培養的是責任感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孩子自己想的自己決定的,因此執行的就好

錯誤是學習的機會

即使孩子沒有生活在責難、羞辱和痛苦之中,他們似乎仍然會從別的地方學到自責。通常,他們會自己認定自己“應該”更完美,我們應反復教給孩子把犯錯誤當作學習的好時機。

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錯誤,悉心引導孩子分享

經常和孩子討論:犯了什么錯誤,從中學到什么?

對于小齡寶寶不會寫不會畫說又說不利索怎么辦?

個人覺得耐心最重要,理解情緒要放在首位

在不危機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讓寶寶去嘗試,臟點亂點都沒關系。

可以適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以上內容就是對瑪麗分享的一個梳理加上我自己的一點思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另外,《正面管教》我自己也在慢慢實踐中,也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沒有任何一本書是萬能的,能幫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多方汲取營養,了解不同理念和方法,結合孩子的性格,摸索出最適合自己孩子的養育方法。

不求事事完美,但求能夠從錯誤中學習,養育一個自信的孩子,也成長一個自信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