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歷上看到節氣,猛一愣怔,居然至秋分了。
2017年9月22日,關于秋分,一些漫無目的的隨想
秋分是一個奇怪的日子,一向爭執得臉紅脖子粗的晝和夜,握手言和,共赴公允之約。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這一天晝夜均,寒暑平,太陽的直射點走到赤道上,南北半球享受等長的晝夜。一年365日,唯有春分與秋分這兩個日子可以均分晝夜,不同的是,從秋分始,白晝要短于黑夜了。
秋分,雖然不若春天那樣繁花似錦,姹紫嫣紅,但它每一絲的涼風里,每一縷的暖陽下,都沉淀著厚厚實實的碩果,傾注著飽滿而深情的希望。
關于秋分的記憶,要從小時候說起。
那時候我經常一個人走入山林。腳下的草兒,頭頂的樹葉,均已逐漸轉黃,秋陽下發出淡淡的溫暖。這種溫暖最是秋的特質,不像冬那般凌冽,不像夏那般暴烈,溫溫吞吞的,暖人心扉。所以,我常常懷念南方的秋。那里的三夏是最讓人煩愁的,熱得如同在大鍋里蒸,秋的涼爽顯而易見,仿佛一夜清風來,便趕跑了夏的潮濕和悶氣。再看那天,已收起了夏日低迷的云,曝出一片任性的藍。這時的云是最調皮的,有時像片片碩大的鱗,有時像一群撒歡的羊,有時又如層層疊疊的浪。徜徉在這里,免不了多一些秋的詩意和遐想。
如今行走在齊魯大地,入了秋,秋分就以涇渭分明的姿態迎候我們。秋分到,晝夜之間,更明顯感到一種凜冽的涼意。深夜,蟲鳴不再如夏季那樣連綿不絕,一般是鼓一陣歇一陣,夜越寒,蟲聲便越寥落,及至無,終于可以安安靜靜的入眠。這時的陽光是一年中最溫煦的,既不像春天那樣明媚柔軟,又剝離了夏天的酷熱難耐,溫吞吞地照拂在身上,并不熱烈,但帶著一股讓人沉穩的力量。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節氣里,秋分主蒼涼肅殺,秋意凜然。最明顯的變化,是眼看著墨綠色的葉片一日一日變黃枯萎及至凋落,院里盛放的花兒,紅黃藍紫,原本一盞勝過一盞,也禁不起寒涼,終于凄涼頹敗。唐代李頻寫了一首《中秋對月》:“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清晰說明了這種從繁茂到蒼涼之滄桑巨變,秋分看得最清楚。正是在這蒼涼肅殺的時節,比春夏之花更成熟、矜持的馨香,成就著仲秋別樣的景致:丹桂飄香、菊花濃烈、楓葉正紅,熏染著別樣一種美麗的景致。
人們常說:“春發,夏長,秋收,冬藏。”秋分,雖然劍指蒼涼,但渾身充滿著詩意的清涼,腳踩大地,得到的是沉甸甸的五谷豐倉,和付出多少就收獲多少的哲理。這個時節,到郊外走一走看一看,欣賞一下“平分秋色”的美景,也是人生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