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來由的對亞青寺念念不忘。
沒來由的內心仍涌動著震撼。
沒來由的對陌生的面孔銘記。
亞青寺于我,是來過一次足夠,靜靜遠眺即好的地方,生怕走得太近,會打擾到那原有的寧靜。
來亞青寺修行的女僧被稱為覺姆。覺姆依水而居,縱橫交錯的昌曲河包圍了整個寺廟的建筑群,因此,亞青寺又因這特別的覺姆島而聞名。圍繞寺廟的建筑群,是一片片信徒居住的小屋 。小盒子房,從數(shù)千間到二萬多間,是修行者們自己建立的。靠近覺姆島的山坡上有一片單個木箱改造成的小屋,是閉關打坐的修行屋。
我們是下午不到五點到達的亞青寺。在狼吞虎咽了一頓全素食之后,不顧一路的疲憊,也顧不得大金塔的輝煌雄偉,徑直地尋找到了通往覺姆島的路,而這座橋,只有女性才能通過,親切而神秘。
正好碰上了誦經結束的覺姆們,相比一路走來看到的破舊不堪的小紅鐵屋,她們臉上泛著微笑和反射出的內心的充實平和,更讓我難忘。
覺姆們年輕的居多,粗糙下的眉清目秀,只讓人覺得美麗。也有一些老者讓我過目不忘,蒼老而不滄桑,仿佛有一種篤定的信念真的可以得到永生。
這位和藹的覺姆大大長長的鷹鉤鼻,像極了《圓夢人》里的圓夢巨人。對不起,我還是偷偷拍下了你的側影。
不明覺厲覺姆島,以至于我不敢開口詢問些什么,盡管她們極其的友善,有對我們微笑相迎的,也有個別還主動問我們從哪里來。在經堂外面有一排小紅屋,排著長長的隊,請得上師的加持是她們最開心的事了吧。每一個歸來者,愉快的心情都溢于言表。遇見一位笑盈盈的覺姆,一口純正的普通話興奮地對同行者說著什么,皮膚難得的白皙。
亞青寺海拔近四千,氣溫寒冷。覺姆島簡陋而艱苦,他們有自己的小賣部和蔬菜水果店,也有兩三家小餐館,基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有說寺廟每月會給覺姆300元,這一點無從考證。
這里簡樸的風格讓我起敬,沒有絲毫的商業(yè)氣息,我想在這里求一個小轉經桶的墜子掛在星月菩提上都尋不到。
大風舞動著經幡,像是在傳頌著不巧的祈禱,如天籟之音,繚繞心間,動人心弦,彌漫著神秘之感。輝煌雄偉的大金塔和簡陋的苦修屋鮮明著,一個神話的莊嚴,一個凡間的平易。
亞青寺寺規(guī)很嚴,是一個極少的真正修行之地。,莊嚴肅穆,安靜祥和的氣氛,讓人的心瞬間即可安寧下來。覺姆大部分是藏區(qū)的女孩,年輕,沒什么文化,到這里修行便成為必修課。也有一些從外地而來的苦修者,到底是時間的何等折難讓她們選擇如此苦寒的修行雖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在這里,她們能得到她們想要的解脫和放下,一定可以圓滿。
百日閉關是覺姆們在亞青一年的修行中最重要的內容。每年入冬后,覺姆們就會進入一個僅容一人的“火柴盒”小屋,進行為期百日的閉關修行,以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換取日以繼夜的修法之樂。百日閉關后,只有不到1%的覺姆可獲得阿秋喇嘛的成就印證,所以,來此修行的覺姆,少則要居住三五年,多則十來年。獲得印證對于覺姆來說,是個榮耀,之后她們大多回到家鄉(xiāng)的寺廟出家。
比起苦修的覺姆,扎巴(這里的男僧的稱呼)的條件好得太多。
女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更強嗎?
見過無數(shù)的經幡,轉過無數(shù)的轉經筒,這一次我是最認真的。轉經筒很沉,轉著轉著,有點轉出了境界。雖不是信徒,但在這種地方從不敢造次,心懷敬畏,心底虔誠。
不是每一個去過的地方都讓你有要記錄下來的沖動……亞青寺,我來過,還想要記下。
大師手寫的真經嗎?見老僧們紛紛拍照,才敢迅速拍下兩張。
愿一切都能得到超度…
愿紅塵凡世沒有苦難…
愿疲憊的心得到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