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誰還配做我們的老師?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惟有這樣的師道師德加持我們,
我們的人生在頑時才能提升為廉,
在懦時才能立志,
在怯時才能勇猛精進,
在薄時才能校正得敦厚,
在鄙時才能轉(zhuǎn)變?yōu)閷拸V。
師道,在中國語境中就是君子大人之道,
這種大學之道,就是要把人從“子民”“百姓”“小人”狀態(tài)解放出來,
使其知道自己光明的品德,
更新自己的生存或生命意義,
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這就是《大學》開篇開宗明義強調(diào)的,
也是朱熹一再稱道的三綱領(lǐng):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從《大學》等文獻中可知,中國文化的教化之道跟現(xiàn)代教育的核心理念相通,
都是要培養(yǎng)豐富的人、全面的人,
《大學》所弘揚的人格德性更近于現(xiàn)代社會的公民人格。
《大學》說: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在這個層面上,中國的“大學之道”與其他文明的圣哲心地相通。
蘇格拉底坦承:我試圖說服你們每個人不要更多考慮實際利益,而要更多關(guān)心心靈的安寧和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慮國家的利益和其他公共利益。
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判別一個城邦,不是以人口、城垣為標準,而是要看它是否由公民組成。
馬克思、恩格斯更是對人類社會提出了一個原則: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
我們因此可以理解,在傳統(tǒng)中國,師者何以具有崇高的地位。
按中國人的理解,天佑我們,以君,以親,以師來加持我們。
在這中間,師者的心地是最為自由的、光明的、高尚的。
尊師重道是我們的傳統(tǒng),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這是因為,師哉,師哉,童子之命也。
老師決定了學生一生的命運。
師者對學生的引導(dǎo),就是“肩起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
《禮記》為此明確地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大學》則深諳人性中的陰暗和果報,“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
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余世存如是說
2
向郭德綱學營銷:如何貼標簽?這是一門手藝!
郭德綱的標簽是:非著名相聲演員
于謙:抽煙喝酒燙頭
李菁:太刺激啦
徐德亮:北大高材生
王文林:有點意思
張文順:相聲界最不平衡獎獲得者
何云偉:德云社的巨人,就是鋸了腿的人
現(xiàn)在老郭仍然用這種方法在捧人:
比如燒餅,名字就是標簽
比如“騷浪賤組合”張鶴倫閆云達岳云鵬
比如“酒后失足表演藝術(shù)家”張云雷,
比如“德云總尿鞋”高峰……
這些標簽就像梁山好漢的外號一樣,
讓人耳熟能詳,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