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中小住,周邊方圓幾里總是要去轉轉的。午后,我們計劃溜達駐地橫渡村下游的溪口村,那兒于南苕溪之上建有一座廊橋。
廊橋于我并不陌生,前同事是溫州泰順人,泰順素有“中國廊橋之鄉”美譽。泰順山高林密,谷深澗險,村與村之間相隔較遠,南方又多雨水,往來路途長而不便。聰明的先民把“風雨亭”的建造思想延伸到橋上,建橋時給橋加了頂,添了座,像園林中可供小憩的游廊,橋即成了“廊橋”。
同事對家鄉山水人文感情深厚,隨身帶著幾只細木條搭成的各式廊橋小模型,所以,十多年前我就對廊橋有直觀的感受。當年看電影《廊橋遺夢》,看到眼前像節悶罐車廂似的廊橋時,自豪感油然而生,感嘆還是我們的先民智慧,更講求藝術美。
“你看這橋,拱型橋身,架在兩山之間,遠看就像一道飛虹。橋身上搭建梯形的頂,四角纖細的飛檐翹入空中,說是橋更像是廟宇。構思多巧妙,建造得多精美……”隨著同事的介紹,我幻化成仙女,身著曼妙的白紗裙,飄然于碧空,穿越青山綠水,回眸一道道澗溪,一座座“仙人殿”……
“而且都是卯榫結構,全木頭的,沒有一根釘子哦!”他瞪著眼,定定地盯著手上的小廊橋,嘴巴成“O”型停在那里。我一下跌落凡塵。
多年過去了,他對家鄉廊橋由衷的喜愛,對自己的祖先無比崇拜的感情,比廊橋還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腦子里。
終于要一睹它的美妙了,帶著難以抑制的喜悅,與小伙伴順著S205省道下坡,走走說說笑笑間,不一會兒就到了一個小集市。未央大哥指點往左拐,繼續沿S205過一座公路橋。上了橋,眼前一片開闊,往右一扭頭,就看見不遠處的廊橋——與我印象中的大相徑庭。
此廊橋有石有瓦,橋面筆直沒有一點弧度。跨度很大,中間有兩個石橋柱支撐,橋柱上方砌有兩面墻,連著木欄桿。粉墻黛瓦,軒窗洞開,倒也是江南民居的特色,于山水中悠然適宜,只是……太新了!新的仿佛都能聞到水泥味!
被閃了一下,有些悵然。
雖是如此,還是要“到此一游”的。下了S205道上的水泥橋,順著東邊新修的步道向它走去。收回注目禮,四下里張望,瞅見對岸的河埠頭,金黃的銀杏葉鋪滿臺階,顯現著清晰的喇叭輪廓,招遙地呼喚著它的主人。只是,除了我們采風人對它有興趣,它已落寞許久了吧!
沿著石階向上看,那一段小路也金燦燦的,老銀杏樹上依然掛著許多葉子!然而……
樹后民居橫七豎八,很雜亂。有兩間特別破舊的青石磚瓦房,蜷縮在新水泥房的圍剿中,后面還有一幢砌有馬頭墻的一代,可謂“三世同堂”。一時間,嫌新的礙眼,舊的有礙觀瞻,又自以為是地為舊屋主人無力翻新難過起來。
像是要找尋什么,我徑直穿過廊橋,朝那片遺有些許古韻的地方走去。
那兩間房年久失修,陰暗破敗,看著實在難過,匆匆穿過朝村后走去。后邊都是翻新的房屋,一眼看過去差不多,便打算轉一圈回去算了。左拐再左拐,就被眼前凸現的地基驚呆了。
沿溪而建的房屋不乏巖石疊起的地基,不過石碎且新,一眼掃過心中半點兒漣漪不起。而這一處的,細數不過六層,卻足足有一米八高。巖石之大,壘起之高,尤其還帶著黝黑的時光印跡,粗獷中透著威武,靜默中蘊含莊嚴,我惆悵的心一下安寧下來。
我要找什么?就是找它們嗎?找這些歷經歲月錘煉,浸潤一代又一代先輩生活痕跡,飽含歷史滄桑感的物件嗎?應該是了。
這古樸、厚重的東西,莫名觸動心中的情愫,不自覺地生起親近感。伸出手,撫摸著粗礪的大石頭,感受它的凝重、冷靜與堅毅;又靠近它,貼上耳朵,似乎要聽它講述古老的故事,幾百年歷經的風吹雨打。靜默一會,帶著力量、溫暖與滿足,離開。
滿血復活般回到廊橋,急不可待地向坐在這里休息的小伙伴說起這個地方,領著她們折返回來,寂寞的小巷一時間充滿了生氣。
告別時,我竟還是有些不舍,忍不住又回轉頭,驚訝地看見路中間站著祖孫倆——我們的嘻鬧擾了屋里的主人。蹣跚的小孫子吮吸著手指,佝僂的老祖母攙扶著他,笑紋如菊——一如當年我的曾祖母……
眼里起了霧……
如今這條直通河埠頭的小巷,長滿青苔,像鋪滿黃葉的河埠頭一樣沉寂著,或許不久的將來,它們也會被重建,拆遷,甚至消亡。
然而,如若有根,心有所棲。故國家園,永遠是懷揣夢想外出討生活的游子疲憊時的安慰,是艱難困苦前的勇氣,是痛哭流涕后依然堅強的力量源泉。
一切表相的都在變,而游子內心對故土故人的那份眷戀,從未改變。
特別感謝韓涵微語圖片設計制作。
“文字的力量大聯盟”助力
【文字的力量】是由文字的力量大聯盟秉持“為好文找讀者,為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設立的專題,專題目前不接受投稿。廣大優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遴選專題《搖籃》中。我們編委會從中選出優質文加以推廣,讓你的文字在飛揚中發力。我們期待你的優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擲地有聲、靈動有趣的文字,我們定會用足夠的真誠與你的文字共舞。誠邀你的加入,讓我們一起尋找文字的力量。
推薦閱讀:
聲音 | 讓我們找回文字的力量!
聲音丨找回文字的力量
【文字的力量】我的世界鳥語花香
【文字的力量】家庭教育的四大鐵律
【文字的力量】老宅?老樹?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