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店》是一部讓人意外的作品,很多人說它跳出了作者東野圭吾的慣常套路,不算是推理小說。但我恰恰覺得,這是作者推理小說的一個里程碑。因為,通常的推理小說,推理只是小說人物解決案情的方法,而《解憂雜貨店》已經將推理運用到了整個故事構設上,一個小雜貨店,幾個看似不想干的故事,一些不經意的細節,莫名其妙的關聯,最后揭開作者的精妙布局。此刻如夢初醒,原來讀者還是沒有預先推理出東野圭吾的套路。沒法,只能“事后諸葛亮”,力求從讀書中有所得。
啟示一:每個人都能從回答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從小孩子詢問幼稚玩笑問題,到有人認真詢問人生大事。當一個普通雜貨店老板全心全意為別人解答疑難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似乎每一次(不含時空穿越,與未來對話的那幾次),雜貨店老板浪失都能有效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很多讀者可能要說,這是小說嘛,無巧不成書,東野圭吾設計這樣的套路很正常。所以,看看就好,別當真。
真是這樣嗎?我倒覺得未必。故事中雜貨店老板浪失對自己的答案能否起到作用一直抱有疑慮,他作為一個普通老人,面對別人一失足將百年身的人生大事,他的回答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這些鋪墊,都是作者故意透露給我們的信息,告訴我們雜貨店老板不是“先知”。
那么,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一個“悟”字。每個人都能夠從事情上悟出自己的道,走出自己的路。就像區區五千字的《道德經》,每個人從中悟出的道理都不盡相同,很難說誰就是對的,因人因時因事而已,所以自己悟出的道理往往最適合自己。
解憂雜貨店的邏輯暗合了“悟”的道。詢問者永遠無法將客觀條件全部展示出來,提出的問題必然不是問題的全貌。因此,解答者無法完全站在詢問者的角度上準確回答問題,給出的答案必然是相對籠統、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建議方案。所以,詢問者是從中“悟”出了自己的答案。
這一點,故事中給了很多印證。比如:“一百分問題”,提問者在工作多年后,突然悟出可以用類似當時解答的方案,解決眼前的問題,此問題早已不是彼問題。與父母產生裂痕的小孩,沒有按照答案生活,也一直過的很好,一度認為答案是錯誤的,當知道父母犧牲自己保全他的時候,他頓悟了,原來他只是一直沒有看懂當時給出的答案而已。
啟示二:看似幫助別人,其實是救贖自己
三個毛賊湊巧進入浪失雜貨店,誤打誤撞用時空扭曲的信件,幫助三十年前的人解決了人生困境。原以為這是作者為了增加解憂雜貨店的神秘性。可是,隨著情節的推進,當他們真心為別人解除問題時,他們自己的心境也在悄然變化,逐步從頭腦發熱誤入歧途中醒悟過來。原來他們只是想為孤兒院做點事,卻選擇了最愚蠢的辦法。
這時,他們突然發現,自己行竊的對象,正是最后一個咨詢者,咨詢者本來就是要解決孤兒院的問題。于是,決定馬上去把剛才綁在空置房間中可能餓死的咨詢者放了,并主動自首。然而,咨詢者和他們的這種奇妙聯系,注定了他們自我救贖的必然成功。可見,很多時候看似是在努力幫助別人,其實很可能是在救贖自己。
不僅是三個毛賊,咨詢者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她想要報答解決孤兒院的問題,或許三個毛賊也不會幡然悔悟,最終很有可能困死在屋中。
此外,書中的鮮魚店音樂人,一個追尋音樂夢想,卻天資受限的青年,在音樂道路上可能永遠沒有機會展露。但因為他拯救一個孤兒院的孩子,最終,自己寫得曲子借別人之口成為永恒的經典。父母欠債跑路,小孩不理解父母,半路獨自逃亡,但因為愛,不希望父母被牽累,所以一直保密身份。但他不知道,正是因為愛,父母選擇了自殺,制造了他也一并死去的假象,換得他一生的平靜。雜貨店老板浪失,在幫助別人解決煩惱的同時,自己的生命得以充實,幫孤兒院的人解決了困境,最終又間接解決了孤兒院的困境,解決了孤兒院的困境,其實又解決了自己對摯愛一生未嫁愧疚的心結。
嘆服東野圭吾,他是用了怎樣強大的邏輯推理,才把幫助別人救贖自己的因果律演繹的如此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