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結構是倒推式的。
15歲的華裔少女死了,他們還不知道。她的家人無法接受警方關于自殺的結論,他們開始思考并尋找真相。
巨大的遺憾籠罩在每一個人的心頭,他們自責,卻也不愿承認,自己的某個行為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繼續倒推,他們的愛密不透風,像一張網一樣將其包圍,讓人窒息。父母過高的家庭期望讓她壓力山大,哥哥的未來人生成就讓她羨慕,而自己的個人道路混雜不清,無力前行。最后不知道該為誰而活。好累,喘不過氣來。
除此之外的大環境大背景,一個15歲的女孩敏感地承受著來自周圍人的異樣眼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身份危機。
她沒有朋友,她是長著白人面孔的華裔。她積極地努力一開始只是為了獲得母親的關注和愛;可是面對父母過多的關注和愛,她卻無力掙扎,陷入牢籠里。開不了口讓他們知道,她根本不是天才。
種族歧視深深地刺痛著每一個家人,也刺痛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自由和平等呼喊了那么多年,歧視依然在這個號稱全世界最民主最自由的國家不斷上演。
作者伍詩綺說,她幼時生活的地方充滿了寬容,各種族之間相處融洽。但是走出了那個地方之后才發現,歧視真是無處不在。一個地方就算擁有寬松的氛圍,也不可能改變某些人歧視的偏見。
禁不住想問:歧視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有些人自以為是的優越感難道不是來自于文化本身?
美國有種族歧視,中國有城鄉歧視,全世界都有性別歧視。就是因為這樣,自由和平等才顯得異常珍貴,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今天,我們總是告訴自己和孩子:你是這世上最特別的存在,獨一無二。這件事是需要不斷被告知和被提醒的,否則不夠強大的內心總是以為自己是異類。
為什么我和別人不一樣?這種身份認同必須有團體接受,否則很難承擔巨大的孤獨感。小說的主人公,就無法找到這種身份認同。包括她的家庭。她父親深受種族歧視之苦,除了冷起心漠然對待,極力掩蓋自己的華裔身份外,他不知道該如何教自己的孩子積極面對。
他自以為長著白人面孔的女兒不會遭遇這樣的傷害,然而傷害卻無處不在。
特別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人生來的集體認同感,很小的孩子身上就能表現出來,例如他們會劃分男女的群體,年齡的群體,以擁有某種玩具作為群體的劃分方式,這不難理解,為什么孩子,乃至成人一定要擁有某種東西。物是一種象征,用以融入某個社群。
假設最早的社群來自于家庭,那么家庭所給予的價值感和歸屬感應該是最早的提供安全感的單位。有足夠的愛,才能認識自我,形成強大的自我。
因此,小說的結局假設家庭成員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在無法挽回遺憾的情況下避免了家庭的分崩離析。
女孩的死完成了其他家庭成員的自我認知。將來,他們可以從彼此身上汲取愛的能量。
但是現實可能沒有那么容易。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還要繼續。人字的結構原本就是相互支撐,心懷感恩,愿憂郁人生中的最后一根稻草都能化為一抹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