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定式

在百度百科上,思維定式的解釋是這樣的。

思維定式(Thinking Set),也稱“慣性思維” ,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定勢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極的思維定勢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

那么這個解釋其實定義了思維定式的兩種屬性。

一、
好的方面。思維定式的好處在于自動化人的行為,使之成為思維和行動上的慣性或習慣,這個是有巨大價值的。

具體的例子用在圍棋上,就是圍棋的定式,所有的初學者無一例外的,都會學習圍棋定式。為的就是盡快入門,不會定式的基本一上比賽皆被秒殺。

柏拉圖以前有幅圖,畫的是黑馬、白馬和騎手。

現在的腦科學的觀點是人的大腦分為3個區域,分別是鱷魚大腦(basic brain)、猴子大腦(emotional brain)和人類大腦(rational brain)。

具體來說,
1.鱷魚大腦對應的是黑馬,不帶情緒,指導身體完成各種應急反應。
2.猴子大腦對應的是白馬,自帶情緒,指導身體完成對威脅等事件的高級情緒反應。
3.人類大腦對應的是騎手,也就是大腦額葉區域,負責人類的理性思考,一切人類的文明建立于此。

每個人一生都在維護和處理這3者的關系。

當你走路的時候,你一定不會去動用你的人類大腦去思考先邁左腳還是右腳,協調動用身體的哪些肌肉來完成走路的行為。因為,所有的定式已經被深植在你的鱷魚大腦中,你是自動自發的完成這項任務的。

當你學車的時候,你一定會先通過騎手掌握開車的技巧,油門、剎車、離合如何使用、如何加速、如何剎車、如何倒車入庫等等。然而,開始的時候,你并不熟練,雖然完全知道了技巧,然后就是顯得笨拙。 本質上,是因為你的兩馬還不夠熟悉,騎手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調教他們,通過反復的練習讓兩馬練成大腦的肌肉記憶,最終才可能達到自動自發熟練開車的結果。1萬小時的定律,不就是在說這個道理么。 這同時也是思維定式的形成過程。

思維定式的過程,其實也是每個人逐漸成長的過程,習得更多技能的過程,沒有了思維定式,成長也就戛然而止,效率會急劇下降!

二、
不利的方面。如果一旦思維定式的成立條件中出現了變量,并且實際發生了變化,那么這個時候依然按照以前的定時去思考和行動,顯然會出問題。

俄羅斯有個著名諺語,“Trust,but verify”,指的是你可以信任一個人或者事情,但一定要隨時去驗證他,驗證他值得你繼續信任。同樣,對待思維定式,我們也需要有類似的態度。

Karl Popper曾經提出了科學的可證偽屬性。具體是描述了科學過程的7個步驟。

對很多人來說,前3步是一直在做的事情,1行動觀察是學習的過程,2是試錯行動的過程,3是通過反復行動歸納總結的過程。事實上,經過了這3步,很多人就會形成思維定式,來幫助自己后續更快的行動。

然而對科學家來說,并不止步于此,他們會通過4、5、6步依次建立假說、演繹證明,最終形成科學理論。

即使有了科學理論,也是不夠的。科學家會對這些理論保持時刻證偽觀察的態度,如果提高了新的認知,發現了新的邊界,找到了新的變量,很有可能就會修正甚至推翻以前認為的“科學”的理論。 正是因為如此,科學才會不斷進步,持續改進,推進人類文明持續演化!

三、
明白了思維定式的優勢和不足后,我們要做的僅僅是一點,就是對自己的思維定式,隨時保持“證偽觀察”的態度,揚長避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