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讀一本書的時候,常常為書里面的精彩內容拍案叫絕,但是過后和朋友分享的時候卻只能說出模糊的印象,甚至連書名都叫不出來。
另外一個場景,你在讀書的時候特別認真,還做了詳細的筆記,做了知識的搬運工,感覺非常充實,收獲滿滿。然后需要用到的時候,只記得自己曾經記過這個筆記,卻想不起來當時寫下了什么,翻箱倒柜也翻不到筆記本。
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
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記了,那么讀書的意義在哪里呢。
很多人說書讀得多了,內容就自然化到我們的血肉里了。但是真的如此嗎,還是文字穿腸過,什么都不留。只剩下讀書時那種虛假的充實感,來自我安慰。
經常有人把知識的積累比喻做財富的積累,這是對的,知識就是精神的財富。
但是讀書就是在積累精神的財富嗎?
就像很多的月光族,月頭工資到手,然后各種揮霍,到了月底,就只能盼望下個月出糧了。
讀書也是一樣,月頭讀的書,到月底忘完了,那你的知識賬戶里面還有財富嗎,更別提什么知識的復利了。
所以如何往我們的知識賬戶里面存入財富呢,也是就如何將知識內化到我們的血肉之中呢。
很明顯,單單讀書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
可能你會說要記住知識,記住了就是自己的,要用的時候就能調出來,那怎么記呢?想想以前我們的背英語單詞的時候,一遍一遍的讀,一遍一遍的寫,現在還記住了多少。別說講英語了,就連看英語都可能成問題。
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觀點,我們記不住書里的知識其實不單單是記憶的問題。而是整個讀書流程的問題。
讀書閉環的流程是:讀書、筆記、記憶、輸出。當這四個環節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我們的內化效果變差。
假設你讀書提不起興趣,不知道怎么更好的吸收書里的內容,或者筆記只會照抄照搬書里的內容,要用到的時候卻半天也翻不到筆記。那么我們又如何能印象深刻地存儲知識呢。
所以這里請大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我目前在讀書的時候遇到了什么問題呢。
- 我是怎么做筆記的,做完筆記后怎么歸檔整理呢。
- 我有主動去記憶書中有用的知識嗎,我是怎么記憶的。
- 我學完后怎么去輸出,有寫出來嗎,有去分享給別人嗎,有應用到實際嗎。
如果我們能將讀書的這四個環節,逐個擊破,訓練出一套內化的方法,就能將書里的知識真正內化到我們的血肉之中。
曾經我也有過非常焦慮的時間,覺得自己讀的書太少了,于是拼命讀各種書,看得很快,忘得也很快。就在那段時間,我為了更快的讀書,讀了很多關于閱讀的書籍,大概有十多二十本,后來因為書里面的一些理念,我慢慢平靜下來了。我問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讀書,讀了那么多記得多少,用到了多少。答案直接把我破碎了,我那種讀書的方式就是一種逃避焦慮的自我安慰,并沒有真實有用的價值。所以我開始用目的作為我的導向,讀書是為了得到什么,我想獲得什么好處。從而去書中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我也從中找到了我的答案。
明天,我們將一起來分享關于讀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