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易復發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好發于頭面、四肢屈側及會陰等部位,常呈泛發或對稱性分布。
古代中醫將其歸之為“濕毒范疇,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不斷加深,如《諸病源候論》中記載:“諸久瘡者為風濕所乘,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明確指出風、濕、熱三邪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基礎。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描述:“此癥初生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濕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不僅對本病的臨床癥狀作了較詳細的敘述,而且將內因和外因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上論述表明,古代醫家治療本病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歷來醫家多認為以風、濕、熱、毒為主,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血虛風燥亦為本病的病理機轉之一。辨證分型方面正逐步趨向統一。艾灸的扶正祛濕功能對治療濕疹很有幫助。
艾灸穴位:
1.阿是穴、大椎穴、止癢穴、合谷、曲池穴、三陰交、太溪
2.脾胃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阿是穴也就是患處。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