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下今天看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影響力》的第一章的收獲。
《影響力》的第一章——影響力的武器,用三個問題開篇,給大家展示了影響力的一些法則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三個問題是:1、為什么無人問津的東西,價格提高一倍后,反而一搶而空?2、為什么房地產商在售樓時,會先帶顧客去看沒人會買的房子?3、為什么汽車經銷商在顧客掏錢買車后才會建議顧客購買各種配件?
第1個問題,一家珠寶店有一批綠寶石珠寶一直不好賣,一次店主外出之前想讓店員把珠寶降價1/2打折賣出,但情急之下字跡潦草,店員以為是改成2倍。過了幾天店主回來后發現那批綠寶石珠寶已經銷售一空。這一現象的原因要從人類遠古時候說起,人類從非洲起源,當一個人在密密麻麻的草叢中,旁邊的草叢突然動了一下,這時候有一種可能是風吹了一下,另一種可能是一只獅子在準備攻擊,這個人現在是拔腿就跑呢,還是先觀察一下再說?當然是拔腿就跑生存下來的機會更大。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所面對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人也會不斷總結出各種面對不明情況事情時的決斷方式,這種行為范式的總結,既節約了人面對不同情況時的思考時間,也在最大程度上使決策的結果有利于自己。好的,回到這個例子,漲價一倍的珠寶為什么很快會被銷售一空?因為這家珠寶店面對的大多是度假客人,相對富裕,但對綠寶石缺并不是很了解,這時候這些客人就會以“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就等于東西好?!钡男袨榉妒阶鞒鰶Q策。
第2個問題,作者給出了自己親身體驗的例子。一個周末,作者陪同銷售員跟有意買房的主顧去看房子。作者快注意到一件事,每當菲爾帶顧客去看他們想買的房子時,總是先給他們看幾套不甚合意的房子。這些房子是所謂的“墊底貨”,公司手里總會留著一兩套破房子,還標上虛高的價格。這些房子并不打算賣給客戶,只是給他們看看的,有了破爛房子作比較,公司手上真正要賣的房子就顯得更加合適了。不是所有銷售員都采用“墊底”法,但菲爾會用。他說,他帶著顧客看了處破爛貨,再給他們看真正想賣的地方,對方總會“眼睛一亮”。他喜歡看到他們的那種表情?!暗人麄兿瓤戳藥滋幚浚医o他們找的房子就顯得當真妙不可言了?!?/p>
人類在認知方面有個原理,叫“對比原理”。兩樣東西一前一后地展示出來,我們怎樣看待其間的區別,對比原理是有影響的。簡單地說,要是第二樣東西跟第一樣東西有著相當的不同,那么,我們往往會認為兩者的區別比實際上更大。這樣一來,如果我們先搬一種輕的東西,再拿一件重的東西,我們會覺得第二件東西比實際上更沉;而要是我們一開始直接就搬這件重東西,反倒不會覺得有這么沉。對比原理是心理物理學領域確立的,它不光適用于重量,還適用于其他各種感官知覺。聚會時,要是我們先跟一個非常有魁力的人聊天,接著插進來一個相貌平平的家伙,我們會覺得第二個人簡直沒勁透了——而他 (她) 其實沒有那么索然寡味啦。
售貨員先展示昂貴的物件更有利可圖。不這么做,不光是白白放棄了對比原理造成的影響,還會使這一原理調轉槍口,對他們不利。先拿出便宜的東西,再拿出昂貴的東西,會讓昂貴的東西顯得更加貴,從而給大多數銷售組織造成不良后果。故此,正如同一桶水會因為之前手接觸的水溫高低而顯得冷一些或熱一些,賣東西的人也可以讓同一樣東西的價格顯得高一些或低一些——它完全取決于最先展示的物品的價格。
第3個問題,同樣是對比原則,幾十萬的車都準備買了,再花幾千塊錢給車窗貼膜、換用更好的輪胎,還有其他一些小東西,似乎太微不足道了。
以上三個問題,通過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向我們展示了對我們的決策起重要作用的普遍認知原則,一個是觸發固定行為模式,一個是對比原則。
那么在我們的工作中是不是也能用到這些原則呢?
一是細心觀察我們的客人,分析不同的客人在我們介紹酒店的客房、會員卡時關注的重點,總結出一套對客人的判斷標準,知道在怎么說一個特點的時候,客人就會做出決定,不一定能所有客人都適用,但是能讓我們在面對大多數客人的時候,用更短的時間達成銷售目的。
二是在售房、售卡的時候,充分運用對比原則,通過更高價格產品的對比,讓客人更容易接受低價產品,如:客人問有沒有房的時候,直接說現在有豪華房,房間環境如何,價格如何,有何優惠。不要客人一問有房嗎,就問客人要住哪種房,我們有豪華房和商務房。推薦會員卡時,先說現在有個周年紀念金卡,優惠情況如何如何,如果客人有猶豫再推薦銀卡,不要一開口就說我們有金卡和銀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