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就開始在學校住宿了。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一直想著能逃離家庭,那時終于實現了。
? 在學校里,自己獨立的生活學習,雖然有同學和朋友相伴,總還是會感到孤單,精神無處寄托。那時就想如果這一輩子能有一位精神導師一直引領著我前進,能和我探討無窮盡的知識,將來我能成為一個大學問家,能著書立說,那該多好。那時候初中的姐妹就說我以后估計不是作家就是個政治家,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想法是多么地天真可愛。人生的方向從那時候就開始定型,我也在不停地尋找自己的精神導師。
? 一開始,我把自己的精神導師定為初中時候的班主任語文老師,但漸漸地我發現老師關注的不只是某一個人,也無法和學生時代的我思想同步,更不用說引領我的人生方向了。后來又把自己的精神導師定為我的同學,但同學姐妹也只能在生活上開心陪伴,精神上還是覺得空白。于是我就在書里去尋找精神導師,確實書籍里有大千世界,書籍給了我精神上的慰藉。這時,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導師。
?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歷的豐富,現實生活中的困惑讓我陷入了困境,精神囹圄,找不到方向和出口,我甚至想過自己為什么要活著?書籍中的故事和道理也給不了我現實的答案,我該在哪尋找自己的精神導師?
? 漸漸地,我就不再尋找了,或者是書籍現實里都沒有那個精神導師。或許真正的導師就是生活本身,跟隨著生活的腳步,忙碌著,思考著,在繁忙紛亂中堅定自己的腳步,守好本心。
? 周國平先生在他的人生哲思錄里邊寫過: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自我。一個負責經歷人間的現實,一個負責審視消化現實。即使那個在人間的我遭受了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另外一個我依然是我的保護神,為我守護著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致于無家可歸。
? 善于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自己以提醒、鼓勵和指導。這個更高的自我便是自己人生路上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自己永遠的精神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