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關注應仁之亂,翻了一下知網,搜索后發現還沒有人專門針對應仁之亂發表過論文。中國人看日本歷史有一個習慣,先看名人,再看時代。比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看到這些牛轟轟的名字后,我們才會去關心其相對應的時代。
因此,對應仁之亂這種沒有什么名人出現,又是亂轟轟,還有點混亂且長達十年的內戰自然無人關心。那么應仁之亂重要嗎?在日本人心中,還是很重要的。應仁之亂打了十年內戰,打完不論是幕府將軍或守護大名和莊園領主各路貴族都很傷,政權和控制力極大衰弱,日本進入新興的戰國大名互相混戰的戰國時代。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才有1573年,織田信長干掉足利義昭,成就一方霸業。也就是說沒有應仁之亂,也就沒有織田信長的崛起。
正是看到這一價值,【日】吳座勇一博士才用數年時間研究、挖掘這段歷史,并在近期給我們帶來《應仁之亂》一書。該書榮獲第52屆書店新風獎特別獎、日文原版銷量突破48萬,屢登日本亞馬遜網站與各大書店暢銷書榜,《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主流媒體競相報道。中文譯本也在近期與中國讀者見面。
要看懂該書,先要了解以下概念
幕府:實現上就是政府,是掌握政權的實體。鐮倉幕府以來,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于1185年終于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結束,共682年。應仁之亂中的主角講的就是室町幕府。
幕府與天皇的關系:雖然實權在握,但不論哪一個時代,幕府從來沒有想過去取代天皇。最黑的時代幕府也只是想著通過聯姻或是別的什么手段控制天皇。日本人思想中天皇為大的理念根深地固,天皇無可取代。
大名:可以理解為中國有封地的諸侯。
好了,有了這幾個概念再來看應仁之亂:日本南北朝時期,北方實際掌握在室町幕府手中??聪碌貓D,南方的地盤不大,北方才是南北朝時的絕對王者。
戰亂發生的時間在1467—1477年之間。書中講得很復雜,我理了一下,實際上很簡單:足利義政當權,沒什么本事,又生不出兒子。所以沒什么野心想不干了,于是昭告天下將讓位于其弟足利義尋,這樣也好無事一生輕,自己嗨皮去。
這事已經說好,也可以說是板上釘釘了。眼看就要退位,這時足利義政的老婆卻懷上了(強烈懷疑這個孩子是不是足利義政親生的),最后生出來的還是兒子。哦荷,這下他老婆日野富子不干了,我有兒子憑什么讓位給你弟?結果就是這樣打起來了,天下的大名只好站隊,選擇支持的一方開打,這一打就是十年……
當然,你們打你們的,天皇沒權也不瞎BB,就一邊看著,苦的是天下百姓。
《應仁之亂》不光是講述這段歷史,吳座勇一有著自己獨到的觀點,比如日后日本文化大融合,就應該有武士的一席之地。那時武士的地位很高,在京者學會的吃茶、參加連歌會,學會了到各地去搞搞,文化就這樣傳播開來。
別外,當時兵不好招,招兵時以減租等手段給予農民一定好處的作法也是應仁之亂首創,該法后來就算在非戰時也一時延續。
這些觀點都是吳座勇一的研究成果。他在寫作《應仁之亂》時參考文獻在100冊以上,可見該書的完成真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值得一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