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太較真 不然心會很累(二)


估計我們領導心里肯定會說,其實就簡短的聊天而已何必這么中規中矩,又何必當真呢?也是啊,無論之前也好,現在也好,我一向都是一位較真的人,一丁點都沒有改變。

前段時間,好友微信問我最近怎么樣。我回復了一句“心累”,當我連原因還未說明時她就幫我分析了一堆的方法,然后反復告訴我人情世故,而我連個客套的話語也沒有說,便來了一句我智商低學不了,好友心里肯定有想收拾我的心情。然而,最近的事情讓我覺得我的心直口快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

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語,這也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她說:“我這樣的做事方式好聽點的說是說話比較直,難聽點的是不分場合”。起初對方說的時候我還是很有耐心的聽得,越往后真的越聽越覺得自己有理,廢了十幾分鐘的時間一直和對方鏖戰在這個問題,你肯定會覺得我瘋了,也肯定覺得我腦子有問題,更甚至會說我時間太多,但不管怎樣我當時確實是和對方辯解了好久。

現在,反過來仔細去思量,其實也就簡單的一個意見而已,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別人說我不分場合總是有原因,那以后注意就是了,沒必要扯出馬拉松的距離,拉出沒必要的長度。別人說我人情世故太淺,無論怎樣好心好意幫助你的人你總不能因為自己原因一句話回絕別人。做事凡有分寸,老哥之前總是給我說“換位思考”。很多事情,多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考慮,多一些體諒和理解,也許馬拉松也會變成立定跳遠。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這句話是上次看過我前篇文章的以為好友給我的啟示。當時我問他,看完文章的感受,他原話是這樣說的:“這中間的度要拿捏的好才行,不然不是被人說太較真就是太消極”。想想也是,太認真了,就會很容易鉆牛角尖,對什么都看不慣。

小學的時候我們有學到過放大鏡,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得干凈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一個問題,恐怕我這人都活不了了。

歷史古典,成功的給我們一個典故,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大多數的時候存在自己的觀點的時候是好的,但是從社會角度講的話保持求同存異還是來的實在,不然自己心會很累,不信你自己嘗試一下就知道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