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一月二月的讀書書單。
1. 中國當代名人語畫書系
葉兆言《道德文章》
鐵凝《生活在壞話里》
韓少功《心想》
張煒《心靈的飛翔》
梁衡《目光與心靈》
這是一套很有意思的小書,作者皆是當代文壇著名作家。這套書讀起來輕松俏皮,言語間常見機鋒。放暑假時,我看過葉廣芩的《我本是散淡的人》,很是喜歡,及至讀到這套書,才知道《我本是散淡的人》是這套書系中的一本。本想讀完這一整套書,然而我在圖書館只找到了這五本。在這些隨性的小書里,作家們談生活、談歷史、談寫作,其中不乏奇思妙語。
2. 毛姆《文學回憶錄: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作家毛姆的“文學史”,他先是申述了自己的文學觀、閱讀觀,之后用輕松詼諧的語調講述了福樓拜、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十位他精心挑選出的杰出作家的生平及創作情況。這是很好的科普讀物,也是不那么高深的專業閱讀指導。
3. 曹文軒《經典作家十五講》
曹文軒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他寫的兒童文學作品那么出名,而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竟是“成人文學”,那部作品叫作《蜻蜓眼》。優雅的筆觸、柔軟的細節,都讓我驚訝并嘆服。此次讀的這本書可以看作講稿一類,曹文軒講了魯迅、廢名、沈從文、郁達夫、汪曾祺、博爾赫斯、卡爾維諾、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十五位作家的創作。曹文軒是北大教授,也是著名作家,故而他在解讀作家的創作時,不僅能從創作的角度去挖掘作家的靈感來源,還能從學術的視角出發看待問題。因為對語言有著高超的駕馭能力,曹文軒總是用優雅的語言將深邃的文學見解闡釋得優美流利、動人心弦。可以說,這是一部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講稿。但這部書最讓我驚艷的還是他的文筆,不是優美,而是優美的文筆背后的根基深厚。
4. 文珍《柒》《我們夜里在美術館談戀愛》
文珍是曹文軒的學生,是北大創意寫作第一屆碩士畢業生。文珍的小說自然不能和曹文軒等老人比,但她的作品已經初具風格。《柒》這部書由七個故事構成,其中不乏令我驚艷之作。《美術館》的出版在《柒》之前,但依然有著精彩的故事。我向來是吝嗇于夸獎別人的,對于文珍,我不會用許多溢美之詞,只想說:最起碼,她沒有令我失望。
5. 余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余華也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這是他的隨筆集,風趣幽默、靈光迭出。我只需要說一句:這部書那樣余華,那樣令我折服。
6. 《王安憶、張新穎談話錄》
談話錄自然是輕快隨意的,她們談童年、談家庭、談創作,也談老一輩作家和新一輩作家。這樣的書閑著時候讀讀正好。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無非是因為王安憶。
7. 北島《時間的玫瑰》
這本書我大四畢業時就讀過一點,因為心浮氣躁未能讀下去。所幸,在這個冬天,我終于讀完了它。北島用一個詩人的敏銳來評價別人的譯作,并自己動手翻譯、解讀詩歌。他常常會論及翻譯問題,但我最關心的還是他對詩歌的解讀——一位著名詩人對詩歌作品的精細解讀對于新手來說,無疑是帶有指導意義的。另外,因為這本書,我知道了幾個詩人的名字,他們無疑是詩歌銀河里的恒星,遙遠而光芒璀璨。但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很難想象我會從什么其他地方知道他們的名字。
8. 王安憶《小說課堂》
這是王安憶在復旦大學授課的講稿。既然是講稿,就不能要求文筆流利,我關注的只是她的創作觀,她對名著的解讀,她對小說作品的解讀,她對當代著名作家如蘇童、莫言等人的解讀。還是那句話,閑暇時候看看是極好的。王安憶本人的水準已經放在那里了,這部書不會差到哪去。
9. 葉兆言《美人靠》《馬放南山》
這是葉兆言的雜文集,很是幽默風趣,我很喜歡。推薦。
10.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對于這本書,我無力說太多。書很精致,書的主人公房思琪也很精致,丑惡骯臟的地方,都在書的字里行間。
11. 蘇蘭朵《尋找艾薇兒》
整體而言,這本書很不錯,故事風格各異,《女丑》緊張激烈,《百合》細膩動人,《初戀》、《香奈兒》、《白裙子》均屬于高潮迭起的類型,《碎花臉》看的過程中平平淡淡,看到最后乍然一驚······
12. 張曼娟《人間好時節》《此物最相思》《剛剛好》
文筆一般,但不妨一讀——萬一可以為你建立寫作的信心呢!
13. 蘇童小說
中短篇小說集《十九間房》《妻妾成群》《萬用表》《婦女生活》
長篇小說《城北地帶》
老實說,整個二月份,我都在讀蘇童。二月份,要過年走親戚,要寫老師留的作業,我只能抽出不多的時間讀小說。讀蘇童并非計劃之內,但這一次,我才真正發現了蘇童小說的美。他少年老成,筆鋒古典而優雅,故事新奇動人。如果說,有一類作家令你在為他拍案叫絕的同時對自己心灰意冷,那蘇童一定屬于這類作家了。我不知道該怎么說他,但因為他,我開始想要學習寫文學評論——如果寫不來精彩的小說,就把那塊領地讓給像蘇童一樣有天賦的人,我默默做個讀者就好,寫寫評論,挖掘他們作品的美,將他們的書推向更多的人。
我是文藝學研究生,可單看書單,不知道的人一定會以為我是當代文學研究生。說實話,我個人最初確實對當代文學懷著更大的熱情。在學了文藝學以后,我對當代文學的熱愛有增無減。本來,我是很尊重文藝學的,但學了一段日子,我對那些理論生出了厭煩,甚至對這門學科感到絕望。我不知道我們整天關注那些空泛的概念有什么意義。如果一些討論不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文學,反而使大家陷入談論概念的怪圈,那這樣的討論是否沒有多大意義?我們應該博覽群書,看看別人是怎么思考、怎么定位文學術語的,但是,還應該保留最基本的思維能力、思辨能力,不能什么都去吸收,畢竟這世界上,已經有太多無用的知識了。
過幾天開學,我又將成為文藝學的學生。我會好好閱讀著名理論家的作品,從中吸收一二為己所用。如果說我對文藝學感到絕望,那一定不是這個學科出了問題,而是我的學習方法出了問題。關于如何讀書、讀什么、為什么讀,關于如何調整學習方法使自己真正學到一些東西,還有很多要思考的地方。急不得,慢慢來。
驀然想到進書老師的一句話:無所依傍,直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