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這是李清照屛居青州之初寫下的詠白菊的《多麗》,她感嘆白菊的命運:白菊享受過明月清風的愛撫,也遭受了濃煙暗雨的摧殘。而她這首憐惜白菊玉貌豐姿到逐漸憔悴的清麗詞句,或許她自己也想不到,竟然會成為自己人生的真實寫照。如果把她的人生軌跡和這句詞做一個連接,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劃分:“明月清風”是她待字閨中的少女時期和她新婚燕爾的少婦時期;隨著朝廷的政治動蕩,家父官場失足,公公在朝堂上的一波三折,明誠過世,再嫁,晚節流落江湖間以卒,這正是她一生中最難熬的”濃煙暗雨"。
在標題中,之所以說她是“獨立北風中的白菊”不僅僅是因為她的這句詞剛好就映正了她的一生,更多的在于,我喜歡白菊,因為她的一股傲氣,一股“獨立于世,寧在枝頭抱香死,不與西風舞”的傲氣。盛開時,如白菊般潔白無瑕、美麗動人;凋零時,如白菊般傲然獨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百種花中,只有白菊,淡淡憂傷卻依然平靜如水。
不過,大多數的人知道李清照、喜歡李清照幾乎都是因為她美麗動人的詞。宋玉灼在《碧雞漫志》卷二是這么描述她的:“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瞻,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詞菜第一”。這個對于李清照的詞已經是極高的評價,但是我覺得清人李調元在《雨村詞話》中寫的最好:“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之斑,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這些評論給了她極高的文學地位,讓我不得不從她的詞里,來解讀她的一生。
明月清風-在那個笑面如花的日子里
李清照有這么高的文學造詣,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家庭背景(出身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字文叔,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文章受知于蘇軾,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這更是時代賦予她的恩惠。
北宋的文化相當成熟,在這個時代的上層大夫階層為了得到政治權利、社會影響和文化上的領導權,還必須熟練地掌握文化傳統,并能參與和分享時代思潮及其格調;這就使得他們對于妻子的要求極高,她不僅簡答地獻身于丈夫和丈夫的家庭,她還要有管理方面的能力及文學天才和人際關系中高超等等技巧,使她可以保持家庭的繁榮昌盛,承擔相夫教子的重任。這使得李格非在培養她的時候,會注意培養她的才氣,所謂“琴棋書畫、詩酒花鳥”說的便是她了。
不過人總是要出名之后才會有人希望并去記載自己寫的東西,所以很多早期請照寫的東西已經無從考證,還需要借助她在后期寫的詞,來回憶她年輕時“容貌傾城 、浪漫天真”的美好。
有兩首詞,大家應該是很熟悉的。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是一首憶昔辭,寫的是自己少女時代熱愛大自然,跟一群自己的閨蜜,到野外郊游作詩飲酒,她也曾寫道“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我覺得這首詞寫的最好的地方在于“沉醉”,我們能想象到古時候的大家閨秀似乎都是“才淑賢德、安靜嬌羞”的,而這邊的李清照,“沉醉”二字勾劃出了她:嬌憨可愛、調皮任性、天真活潑迥別于一般少女的逸興與雅趣。那時候的清照無拘無束,不為感情所累,總之“說不盡、無窮好”。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不知。”十五歲以后的李清照,情竇初開。唐人韓偓《香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深摯;“手搓梅子”只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筆,少女窺人之態婉然眼前。有學者猜測這是清照初見明誠時候的寫照,也有學者猜測這不過是清照寫其他歌女之作,我不是學者,不喜歡太多所謂史詩的東西去猜測這首詩寫下的真是背景。我寧愿相信這是少女情竇初開,面對自己喜歡的男子,忍不住偷看的情景。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十八歲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公共趙挺之時為吏部侍郎,后為崇寧間宰相。明誠愛好金石之學,婚后的李清照是明誠的知音和合作者,可謂志同道合、伉儷情深。沐浴愛河中的李清照寫下了新婚燕爾、閨房昵意的情詞《減字木蘭花》。這里最后一句寫的最好,“徒要教郎比并看”,云鬢斜簪的新嫁娘和花兒較勁,嬌憨之態盡顯眼底。歡快活潑略帶撒嬌的《減字木蘭花》正是李清照幸福婚姻生活的寫照。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鐘已應晚來風。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
當然,婚姻生活中,還會有偶爾的離別,明誠外出,獨居家中的清照心中的情感無所歸依。但是這種種的寂寞一點也不影響清照的幸福生活,反而給了清照一個對比。幸福的新婚生活在幽怨的空閨生活的對比下,顯得尤為難能可貴。而“燭花紅”正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的期望,可見她的心中有一道光。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有學者覺得這個是在清照十五歲未嫁時懷春之作,其實不敢茍同,沒享受過夫妻生活幸福的感覺,又何來如此深刻的寂寞之感。而且對于已婚女性來說,孩子是自己一部分精神的寄托,而清照無嗣更給她徒添了悲傷。
濃煙暗雨-飽嘗心酸、孤苦離世的愛國女子
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
“天意從來高難問”,幸福的生活就像煙花,短暫易逝。婚后一年,清照之父因受黨爭牽連,名列“元祐奸黨”,被罷官離京,而自己的公公趙挺之卻一路扶搖直上,孝順的女兒上書趙挺之希望其救父,遭拒絕。雖然她的生活沒有被黨爭帶來直接的沖擊,但父親之事,給她的心靈帶了極大的傷害,她一生的悲劇也便拉開了序幕。
在之后的日子里,清照大部分時間和明誠分居,在獨居寂寞空虛冷的日子里,她寫過許多的閨怨詩,其中這首最好: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不久趙挺之受蔡京排擠,短短1年之內,趙挺之一波三折,最后被罷官,罷官5日之后去世,蔡京命開封逮捕其在京親屬,網羅罪責,使得趙挺之的三個兒子收到牽連,不得不“屛居鄉里”。清照夫婦從“貴家子弟”一下子跌為平民百姓。但兩人“隨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兩人把精力轉向金石研究,但也算是幸福。但此期間明誠多次外出尋訪,常留下清照獨守空房,就這么分分合合過了十年。十年后明誠任萊州守,清照未能同行,直至一年后方得相聚。
在這眾多閨怨詩里,只有這首最好,其中這首里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最好。這首詞還流傳著一個美好的故事:在明誠收到這首詞以后,嘆賞不已,自感不如,又想勝過清照,于是一切謝客,廢寢忘食三天三夜,得五十闕,將這首詞混在里面讓好友陸德夫評定,德夫玩之再三說:“只三句佳,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靖康之變后,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發生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沒有恪盡職守指揮戡亂,而是悄悄地用繩子縋城逃跑了。叛亂被定之后,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1128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蕩。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吟就了這首詩。趙明誠站在她身后,聞聽之后愧悔難當,深深自責。這首詩表現了一位被社會政治排斥在外的女性憂國憂民的思考,這種可貴的思考超越了性別的局限,蘊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愛國熱情,雖比不了陸游和辛棄疾,但是也是清照眾多善感風月之詩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不久,明誠病逝,孤苦的清照經常寫詞悼念。《梅花三弄》催得梅花綻放,似乎是開始有了春天的氣息,但是笛聲仍在,吹簫人去,更顯悲涼。折一枝梅花寄托思念,卻發現“沒個人堪寄”,深深刻畫了未亡人的孤苦凄涼。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傷春時節。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明誠去世不久,傳言明誠在世時,曾以玉壺投獻金人,賄賂通敵。清照雖然明知是妄言,但是心存忌憚,為洗刷“玉壺頒金”的謠言,她攜帶家中收藏的銅器追隨高宗行蹤以投進,歷盡艱辛卻失敗告終,但是謠言得以平息,頒金風波平定,卻使得形影相吊的孤獨從此深深地駐扎在了清照的心中、詞中。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經歷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后,孤獨無依之中,再嫁張汝舟。張汝舟覬覦她的珍貴收藏,并無真心可言,當婚后發現李清照家中并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后來李清照發現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報官告發了張汝舟,并要求離婚。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李清照雖被獲準離婚, 但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9日之后獲釋。再嫁風波無疑給李清照帶來更沉重的打擊,時又國家動蕩,家破人亡,才有了這著名的《題八詠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晚年的李清照生活雖然得到了安定,但是無夫無子,老無所依。約在73歲那年悄然過世,甚至死于何時,如何死都無從得知。但她留下的眾多千古絕唱為世人所傳送,經久不衰。
后記:所謂作者不幸讀者幸,如果不是真的經歷了驚心動魄,又如何寫進讀者的心坎,如何讓人在婉轉的詞中,讀出浩然正氣。如白菊的你,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