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的孩子,開始探尋事物的本源:我從哪里來?平時用的東西——手工課上的毛線、身上的衣服、腳上的鞋子、吃飯用的碗碟、喝水用的杯子、裝東西的小籃子……它們又是從哪里來?
手工業版塊,不是為了做出亮瞎路人雙眼的華麗麗的作品,也不是為了詳細研究某個手工藝的發展史,而是為了讓九歲的孩子,對生活有更深入的、實實在在的體驗,簡單地說,就是更接地氣,從而幫助他們在和天空的鏈接、和大地的鏈接這兩者之間,尋找一個新的一個平衡點,讓兩股力量達到一個更加和諧、流暢的合作狀態。因此,手工業版塊,既不是埋頭做手藝,也不是停留在書本的知識上,需要在二者之間,找到那個可以讓孩子靈光乍現的點。感謝傳統工藝達人振振老師,和手工天使巧萍老師的支持,讓這個版塊的每一天都無比精彩。
孩子們對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早已習以為常,如果要問衣服從哪里來的?很多孩子會說,從商店里買來的啊。今天,讓我們一起,從布、線、毛……一步步追溯,一件衣服到底是怎么來的。
〈一〉紡織——手捻、紡錘、紡線機
初到振振老師的工作室,孩子們立刻就被墻上各種各樣的“毛制品”吸引了。
還有墻上袋子里千奇百怪的纖維——各種叫得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動物毛發、蠶絲、植物纖維……孩子們的思路一下子被打開了——原來,線不只可以用羊毛來捻成哦!
孩子們開始動手嘗試——
從洗干凈的羊毛中抽出纖維。
一點兒一點兒抽蠶絲,其堅韌大大超出了孩子們的想象。
小心翼翼地把蠶絲用手捻成絲線
孩子們學會了徒手捻線后,連門口的牦牛毛拂塵也不放過,拂塵被捻出了好幾個“小辮子”。
我們的雙手可以捻線,有沒有什么伙伴可以來和我們的雙手一起工作呢?于是,紡錘華麗麗地出場了,它借助大地的力量,讓纏在上面的線在空中不斷旋轉,我們的雙手只要不斷抽線、放線,捻成的線可以更多、更快、更均勻。
第一次像童話故事里一樣,轉起紡錘,時間似乎也在孩子們的手中旋轉起來,轉出了一個個歡樂的漩渦。
把各色的羊毛紡成線,粗粗細細的手工毛線纏繞在紡錘上旋轉,靈巧的指尖讓手工線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美。
孩子們用陶土和鉛筆,做成紡錘。
在徒手捻線和借助紡錘之后,孩子們來使用人類發明出的新工具——紡車。
用紡車做漸變色的線。
孩子們回到學校,把工作記錄到主課本里——為什么要紡線?以及如何紡線的過程。
大家還自己總結出了不少紡線小竅門。
獻給小紡錘的詩
對比用手捻線、用紡錘捻線和用紡車捻線,各有什么優勢?
〈二〉織布
孩子們在學校的手工課上都學習過經緯編,這次,我們在織布機上,來和這些橫橫豎豎的線一起工作。
梭子在左右手間游走,配合著腳下踏板的起起伏伏。
雙人合作的織布,比一個人做更有挑戰。
我們織出的布。
讓我們記錄下——我們和織布機在一起是如何織布的。
〈三〉處理羊毛、牛絨
我們用羊毛捻成線,再用線織成布。那么,讓我們再倒溯回去,干凈的羊毛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我們把從羊和牦牛身上梳下來的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羊毛、牛絨拿來,首先要用混色刷充分地梳理,刷一刷、抖一抖,把毛上沾的草籽、小蟲子的尸體去掉。接著我們用紗布縫個袋子,把毛裝進去,放在熱的肥皂水里反復清洗。
整個過程溫度、力度要控制得剛剛好,防止羊毛氈化。
如何在清洗過程中不氈化這些毛?孩子們現在可都是小行家了。
孩子為羊毛和牛絨寫的詩——你們從何方而來?
〈四〉鞋
原始人做了身上穿的,還要做腳上穿的。處理羊毛、紡線、織布之后,我們來做適合自己腳的鞋子。
先互相畫出腳的形狀,設計鞋底。
設計適合自己腳弧度的鞋面。
用牛仔布剪出鞋面。
用面粉和水熬成漿糊。
把舊衣服的棉布剪下來,一層層粘在一起,制成鞋底。
縫的過程中,不時地試一試,合不合腳?
每款鞋都非常有設計感。
孩子們簡單質樸的詩句中,流露出和鞋子從未有過的深深的鏈接和情感。
寫一寫,如何做鞋。
〈五〉陶器
陶器,幫助人類燒水、煮湯,讓熟食有了更多的可能。而用最古老的方法制作陶器,又是一門大學問。
首先是摔泥,把泥土中的氣泡拍打出來,防止燒制時開裂。
再把泥塊搟平。
孩子們說,好像在做餃子哦。
把“餃子皮”切成條狀。
比起用手捏,泥條盤筑法做成的陶器,結實牢固、薄厚均勻,而且方便做較大的器皿,這也是原始人最早使用的陶器制法之一。
接著,我們嘗試第二種方式——模仿原始人用編成的竹籃當模具的方式,我們用碗當模具,做了小碟子。
最后,我們用拉坯的方法,把一塊陶泥,拉成各樣形狀的容器。
回到教室,孩子們在主課本上總結出三種做陶器的方法。
陶器,是來自大地的饋贈
〈六〉柳條編
有了布、鞋,盛食物和水的陶器,孩子們開始學習如何制作能放物品的籃子。巧萍老師為孩子們選擇了南方比較多見的柳條,作為編織的材料。
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在夏日的榕城折柳、去掉葉子。
從粗柳條枝搭成的底座,一層層往上編,柔韌的柳條在手中上下翻動、穿梭,小小竹籃,就這樣在手中誕生。
孩子們對于怎么做柳條編,可是有很多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呢。
從羊毛到毛線,再到布,動物帶給人類的溫暖,從指尖流淌進我們心中;
做鞋,讓我們看到自己的雙腳,一點一滴,去傾聽它們的需要;
從泥土到陶器,我們把土地的柔軟與堅韌捧在手心,塑出一個個可以容下無限可能的空間;
柳條編,這柔與剛的舞蹈,是我們指尖和植物永不停歇的對話。
手工業,是來自最遙遠處照亮我們的光芒,是萬有,也是空無;是人類遠古的記憶,更是傾聽土地、動物、植物的述說;是在大地上生存的需要,也是來自天空更高智慧的指引。
愿如今,這光芒可以再一次照亮我們充滿創造力量的雙手,照亮我們深愛著萬物的心,照亮我們一日日彼此交融、互相啟迪的言語和思想,去塑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喵
201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