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了一些牛人的分享,發現他們身上有很多共同點。身為斜杠青年,他們似乎有用不完的時間,身兼數職卻依舊能游刃有余。
很多人都忍不住要問:如何管理時間,才能健身、寫作、讀書、理財、家務、休閑……什么都不誤呢?
而我們普通人,與牛人的差距,究竟是在哪里、怎么產生的呢?我們又該如何努力呢?
或許,史蒂芬·柯維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能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1.積極主動
①先發制人
在意識和行為上采取主動。
《驅動力》一書中曾提到人在進行某項活動或采取某種行動時,共有三種不同層次的驅動力。
7月開始,每天提交晨讀感悟的人數明顯增多。這里面有第二驅動力――激勵機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第三驅動力――自發性,因為大家都想要通過閱讀和寫作來提高自己。有了提升自我的意識,再配合每天的行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被調動了起來。
②理智大于情感
《瞬變》一書中提到了大象與騎象人的心理模型,這與高效能人士的主動性也有融會貫通之處。
情感好比體積龐大的大象,理智則是那個騎象人。騎象人看似高高在上掌握著方向,但大象卻總想按自己的想法規劃路線。
而高效能人士恰恰是那個能夠用理智戰勝情感,在處理事物時能占據主動權的人。
因為占據了主動權,所以才能臨危不亂寵辱不驚,以自己的節奏前進。
運乃強者謙詞,命乃弱者借口。高效能的人永遠都在想如何解決問題,注重的是影響范圍,也就是說我能改變什么。而低效能的人卻喜歡強調困難有多大、環境有多不利。
2.以終為始
前幾天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廣為流傳――《你的勤奮正在毀了你》,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很多人只是看起來很忙、很努力,但其實心中沒有目標和方向。那些所謂的努力,不過是日復一日的瑣碎和重復。
仔細回想一下自己,工作幾年真正的收獲是什么,還是說只是單純地把同一個經驗用了幾年?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其實前半句說的“初心”,就是后半句的“終”字。當你為了目標努力前進時,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就怕你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
我一個前同事,不知她什么時候開始想跳槽的。直到她有一天問我借電腦,說要報考公務員,我才發現她宿舍墻上多了幾張寫有復習計劃的便利貼。
后來又沒了動靜,再后來我調離了原職,我們的聯系也少了。
幾個月后,突然傳來了她辭職的消息。畢業四年后,她終于找到一份與她專業對口的新工作,也如愿去了省城。
現在的她過得很好,朋友圈里經常曬出來聚會、逛街的照片,人也瘦了美了開朗了。比起以前那個體型偏胖素面朝天、從來只是默默給朋友圈里其他人點贊的她,現在的她才像是真實的她。
3.要事第一
我買了一本效率手冊,每一天每一周每個月然后每一年都要做計劃。
①急所當急
每個月開始前,手冊上都有這樣一頁:
重要又緊急的事:我寫的是每個月月初應還的房貸和信用卡,以及各類定投扣款事宜。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一般我會在這部分羅列得稍微多一些。比如每天的晨讀感悟、每個月應完成的工作量以及每月讀書計劃等。這些都是重要,但需要分散到當月的每一天的事情。
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這部分我基本上都是空著的,因為我覺得既然是緊急的事,多為突發狀況,沒辦法提前計劃。
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比如逛街、看電影一類休閑娛樂活動。
將所要做的事用四象限法進行分類,可以使我們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會因為糾結先做哪件事而變得毫無頭緒,效率低下。
關于效率手冊,我個人親測有效。對于對抗拖延癥,提高辦事效率很有幫助。相見恨晚吶!
②個人管理四步驟
確定角色:我的本職工作就是客服,每天聯系客戶。
選擇目標:本月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完成聯系450名客戶。
安排進度:一個月按20個工作日計算,為了順利完成目標,我每天至少應保證聯系客戶22人。
逐日調整:但上周我外出培訓,沒有完成序時任務。這就意味著本周,我每天不止要聯系22名客戶,才能追平與同事的差距。
下午召開部門會議,臨時被派發了寫征文及參加演講比賽的任務,所以我的本職工作時間又被擠占了。為了不影響后續更多的工作進度,從明天起,我每天需要聯系的客戶數又要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