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統計,86%中國人的死亡因慢性病所導致,中國已經進入慢性病高負擔期:慢性病患病人數多、醫療成本高、患病時間長、服務需求大,在疾病負擔中所占比重高達70%!
為何慢性病在我國有如此高的發病率?究竟什么是慢性病?慢性病的發病結果又是什么?我們對慢性病的猖獗能做些什么預防及保護措施?下面就跟隨小而美一起來快速了解吧!
慢性病是指不構成傳染、具有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態損害的疾病的總稱。
常見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其中心腦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壓、腦卒中和冠心病。
患上慢性病是長期因素的積累,而一旦得了慢性病,不但病程長、治療成本昂貴,可能還要伴隨終身。
一、遺傳因素
盡管肥胖、高血壓、過敏癥,腫瘤等很多疾病與遺傳有關,但人類基因變化需要極長時間,僅用遺傳因素無法解釋今天如“井噴”般的慢病高發。
二、環境因素
水源污染,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堆積,近岸海域海水污染,大氣污染,酸雨污染等,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進程導致的環境污染危害.在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蝕著我們的生存空間,讓民眾健康危機四伏。
三、生活習慣
當我們怨天尤人抱怨疾病落身的時候,我們自己的行為習慣對身體健康的殺傷力比環境因素有過之而無不及。
壓力如影隨形,想買房,要供車,想出國,要娶妻嫁人,要生兒育女,自我期望很高,要打敗競爭對手,要事業成功,內外壓力讓人代謝紊亂頻臨崩潰。
作息無規律,長時間工作,經常加班熬夜,長時間面對電腦,睡眠不足,要么不吃,要么飲食無度,沒有良好的規律運動習慣,但戒不掉固有的不良習慣抽煙、喝酒,把健康規勸當耳旁風,很長時間沒有全面體檢或體檢報告丟一邊。
四、營養因素
病從口入是個古老的話題,過去多是因為飲食不衛生和營養不良,今天更多為微量營養攝入不足、營養不均衡和營養過剩。
當人人都在怒斥不良商家違規添加三聚氰胺,過量防腐劑時,很少有人反思自己每天的高鹽、高脂、高糖飲食,當人們認為有錢可以買到任何食物時,卻不知過度種植的土地也會長出營養不良的農作物。今天的人們營養不足、營養不均衡、營養過剩并存!
今天,城市居民熱量攝入并非難事,但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攝入不足依然存在。特別是那些身體肥胖、超重、內分泌素亂、體質酸化的亞健康人群。在糖尿病、高血壓、癌癥、慢性腎病、慢性疼痛、關節退行性變等慢病人群中,結構性營養不良問題存在更為普遍。
一項針對我國住院與出院人群的營養狀況調查顯示,70%住院與出院人群面臨營養不良風險。其中,44%的患者有中度營養不良風險,26%的患者面臨高度營養不良風險,疾病人群往往食欲不振,并因更關注藥物治療忽視營養攝入。
醫院建設趕不上病人增加,醫藥研發趕不上細菌變異,生活好了形形色色的病多了,年輕人健康水平不如老年人,生育年齡生育難,小孩子患惡性病……,也許我們自身并非如此,但家人、朋友呢?
我們抱怨,醫生不能解除病痛,醫藥費高昂讓人不敢看病……但忘了是因為自身不適才去就醫,是因為平時拒絕保健才疾病臨頭,這時才發現多少錢都可能換不回性命。
所以,造成我們現在慢性疾病井噴式爆發的原因主要是環境污染、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營養不良等因素,并且在治療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營養治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夢想再小,也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去完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