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章

在《2013年中國好書》榜上,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名字,《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稍作查考,作者程浩是與我同年出生,卻已悄然離世的青年,一時的想法,想一睹這位經歷過病苦磨難、生死邊緣的同齡人對生命的看法,即便他已消逝。

毫不猶豫的在當當預訂了此書,緣于書籍本未到貨,快遞路程亦長,眼見著標明等待審核的網頁停留過五天,眼見著已發貨的提示一直在廣州南沙,等待自己希望等待的終究是一個心情波動的過程,稍一沖動,先買了他的另一本書,《生命的單行道》,由他的日記整理一冊,雖不知逝者意愿,是否讓自己的日記傳閱大眾,到底是屬于個人隱私的一種形式,買還是買了,忐忑而激動的翻開白色封皮的書籍,了解一個曾經的生命。

日記,一般是在課間及無重要課上看的,閱讀一遍,未有深究,畢竟在看的同時,時需補一下幾個字詞的筆記,如此,想來是對這個生命的不尊重了,還是應該在暑期無課業間重新閱讀這些文字,看待這個生命,也是自己閱讀時受各種因素影響的越發嚴重了,尤對人生哲理類文章,有時竟然稍微的小動靜都可以干擾,或是自己太過矯情。即是如此,仍舊讓我從他的文字中認識了一個極力證明自己的生命。

不是我對身殘志堅者的特別關注,大部分人不愿意冠以這樣的稱謂,想了又想,還是用了,不是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而是,只有這些人更能深刻地認識生命這個精神的存在,具備讓人折服的能力。許許多多這樣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以不同的形式,用不同的聲音講述生命的可貴、可惜。高中,八股文似的議論文經常會有這樣的例證,如果說,當時僅僅是為了一個不高不低的作文分,實在不是這些人真正存在的價值體現,只有當以一種敬畏的眼光來重新深入到他們的文字或其他,才可發現,人,有時候真的矯情,生命,寸時寸金。如今,誰又會停下匆忙的腳步仔細審視一番自己,發掘人生。自己,同樣如此,無論不愿還是逃避,總意識著和平感,生與死,應該只是遙遠的存在,從未有過對生命的真正敬畏感。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是我預訂后十一天送到的,些許時間長了些,磨滅掉一部分我接到新書時的興奮與激動感,當翻開同樣是白色封皮的,唯有十字架中心作者親繪的一個藍色花瓶中的一朵紅玫瑰的翻本的這樣一部用生命凝結的作品,還是暫放下閱讀了一半的日記,因為我的初衷是《邊緣》,日記,只是讓我在《邊緣》前更接近他的內心。

晚上真的是一個閱讀與思考的好時段,只可惜,沒有充 足的光源,沒有絕對的空間,讓我在晚間放肆,只用相對微弱的手機背景光堅持的半小時,另外,自己的胳膊肘也支持不了身體重量的太長時間便已然發麻,伴著宿舍中一位看喜劇還是綜藝節目伙計的時時迸發出的嬉笑,意猶未盡,卻還是關掉手機,將書合在枕邊,沒有了高中時稀有的幾次開著手電筒看到凌晨幾點小說的魄力了。

黑暗,給了我思考的空間,輾轉反側,不得入眠,遂,任思緒天馬行空,只可惜,有筆,有紙,卻奈何,沒有帶給足夠光明的物源。我不是個喜歡用電子設備記錄東西的人,似乎抱著手機與鍵盤打字,思維就變得固澀,還是如常的一桿筆,幾頁紙,寫下一份草稿,再作輸入。晚間的所有思維并不是都能記憶的,趕著清晨上課前的時段將零散的片段拼接些許。

古人講,生死亦大,能直面死亡,確是很多人料所未及,或者不曾預料的,大部分人在利益與權勢的熏蒸下,生命便隨之飄飄然而不堅韌厚重,若說人生,曾經一些淺薄的雜言,不作為生命的頓悟,最近的也就是自己在去年幫朋友寫過的一篇關于感悟人生的期末小文,算是三分作業,五分借鑒,兩分自己的“無病呻吟”,借鑒一位大師,人之一生,無非求知、求業、立家、直至老死,老死,是每個人自然走向生命的終末,正值青春的美好年華,誰會時時在乎自己,可能明天就是人生的終點。是我們忽視了生命的存在,還是生命將我們置于無知。

同樣作為一個年輕人,程浩想了自己一直期望出版的書名《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選了自己葬禮上的曲子,汪峰的《美麗世界的孤兒》。讀了他逝后出版的書,聽了汪峰的曲子,甚至將他之前的微博翻出瀏覽,有些人,似乎只有離開了世界,才會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與緬懷,對于程浩,我想,他不會希望以這樣一種形式來獲取更多人的關注,他想過與更多的人交流,作為一個青年人的心理,朋友,甚至愛情,只是非對一個艱難生命流露出一時的感動,若再過幾十年,如今關注過這樣一位隕落的珍貴,是否,將來一如既往為之激發感動,還是,隨時間的輪輾抹過少年。。。

又是一個靜謐的晚上,卻是困覺的緊,索性閉了眼,不再去想接下來該說些什么。《邊緣》已經讀完,最后部分有兩篇未完的稿,永久性給讀者留下遐想的空間。入睡之前,又拿起了之前擱置的日記,親情與愛情,似乎永遠是催人淚滴的主流,年輕的死亡,總是讓人不禁地惋惜,曾經的《穆斯林的葬禮》與現在的日記,只有這兩本書,終末的結局,萃取眼角的迷蒙。自己本就沒有讀過幾本書的人,感動太少,或是,不曾真心發現過。

打開知乎的網頁,尋找到他的ID,熟悉的文字,而今,印刷在紙質的書面,沖動地去摸鍵盤,卻恍然意識到這樣一個生命,早已停留在書頁,正如晚間的一場夢,回到了高考前與死黨同租的小屋中,夢終究是夢,無論現今流傳怎樣的穿越故事,抵不了仍舊時間一維性的本質,沖動亦是沖動,不可能,讓我與這個生命現實的交流。

感覺,有時候,會有彼此的相像,會把所謂的自尊放在首位,會在文字中掩蓋內心的悲微,佯裝堅強,把理想更加理想化,雖然他玩笑自己戶口本上印著剽悍的文盲,自我介紹中一種輕松的表達,與母親對死亡的調侃。。。而葬禮上《美麗世界的孤兒》,以及讓他產生過共鳴的另一曲《生來孤獨》,或許,才是真的,實在的苦痛與理想的堅強,無論別人給他貼上怎樣的標簽。只作為個人的推測,心,本就是個神奇的東西,我習慣悲觀化,然后再尋找樂觀的出世。

二十歲的生命,他說,生命之殘酷,在于其短暫,生命之可貴,亦在于其短暫。我二十歲的時候在干什么,在大學的校園里彷徨,還是時光的流逝中淪喪。在他的文字中,一部分講讀書,一部分談生命,因為沒有選擇所以專一,而我是選擇太多所以迷失在物流。

認同他的一個觀點,讀書更加暴露我們本身的無知,所以更加需求,書是可以帶給人靈性的東西,自己從來都是舉著一本讀過的書來光明正大地顯示自己的無知,真正的,只作為一個故事來消遣的無知,而非去關注作者文風、行文思緒、人物刻畫、結構安排等等的汲取。筆記,如果說只是為了自己可憐的記憶寫下的幾個人物的梗概篇生活歷史,實在不算作讀書,突兀地拿著沒有思想的思想去解說、傳播一本書籍、一部電影,還是什么,只能說更愚昧的無知,選擇去沉默,而且安靜下去,旨在心里就好。

他的閱讀,數量之多,范圍之廣,古今中外現當代,無論韓寒,郭敬明,史鐵生,諸子百家,歷史,文化,心理,哲學,日本,英美,沙俄等等無不涉獵,甚至恐怖小說都會去發掘故事的藝術所在。強大的生命只能讓我自慚形穢,不禁會想,一直以來“頭發長見識短”的評語用在我身上是極為合適的。

任何人,都會擁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只是在于自己本身的可行性,大話誰都會講,行為才是真理,對于我這樣一個懶人,一貫奉行懶人要有懶法的宗旨,實則是找個華麗的借口而已。

生命,賦予生與死,精子與卵子相結合的時候,便是上帝的恩澤,而奄奄病榻中,則是對生命的總結,即使再留戀這個世界,或是恐懼冰冷的黃土,亦或淡然接納所有,生命,永遠是悍而未動的巍然,便萬方生靈臣服與膜拜,又似一位睿智的老者,產生由來的尊敬。每個人,每個生物體,皆是如此,切勿看低一個未知者的沉默,只有怎樣對待自己的所有。

四肢健壯,頭腦簡單,在二十一年的光陰中流逝掉慵懶的平凡,如今,是何取舍,更細致的反思我不會在這里說,因為不想我自以為是的想法貽笑大方,自己知道就好。在五天的閱讀與三天冗長的敘述中,時斷時續,拼接如此,權作為自己的第一篇筆記。

想到什么便寫下什么,不論條理性、藝術性,只從感覺出發,讀書亦同,既然我沒有發現與欣賞文風、結構、與藝術的能力,我只有憑借自己的感覺,如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史玉柱是目標細分王和單點爆破王 史玉柱因為巨人大廈資金斷裂,將他從天堂達到地獄,負債兩個多億,當時史玉柱也無力回天...
    _大道無形_閱讀 1,060評論 0 3
  • 高中的時候,我與兩位女同學黑珊和胖櫻有一個約定,五年后請她們吃飯。約定的起因我已經忘記;約定的時間大概是2009年...
    我叫楊洋閱讀 254評論 2 1
  • 濁某算是個典型又不典型的程序員吧。從典型上說偏向安靜,常能一整天一言不發。從非典型上說又帶點小文藝范,喜歡寫點羅曼...
    化濁閱讀 234評論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