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政治家似乎只存在于歷史上,而現實里幾乎是絕跡的。不然,政治家隱藏在市井中。我曾聽人談論起政治來,都是在公交和地鐵上。無一例外的都是老人,他們擁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于他們來說,討論政治正是生活的索求和現象的解讀。我愿意聽他們講,他們也希望有人充當一個理解者的角色。
而我,極少去發言,只是傾聽。我承認看過不少關于歷史和政治方面的言論,也能夠附和交談。但我避免以淺薄的見解來揣度老人的心思,索性不談。今天的年輕人,很容易淪為憤青。在對待歷史事件的態度上,容易偏聽偏信。而另一種情況,沒有多少人關心政治,不去參與。這大概是政治的兩個極端,和兩種群體。
地鐵上的老人高談闊論,和對面的老人討論著。我從車廂的連接處走過去,在車門處站立著,離老人一米多的距離。老人繼續討論著,瞥了我一眼,又繼續說著。車廂里沒有人講話,也沒有人聽兩位老人高談闊論。列車在地鐵隧道里飛馳著,玻璃外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見。
政治生態中,總會有城鄉結合部,一半是繁華一半是破落。老人是政治生態中的城中村,看似在城里,實則走不出城市的包圍。老人所講的,勝過讀一本社科類的書。學識在他的言談中體現出來了,可并不偏激。
在講到經濟適用房這一類政策時,老人批判道,那是在為權利尋租鋪路。多少人在排隊搖號的過程中,沒有了結果。腐敗使得真正的低收入者不適用于經濟適用房,而被權力金錢所搶購。老人的談話維持了好久,直到我下車時還余音未了。
前段時間讀到一篇文章,由英語翻譯過來的,關于種族歧視的解讀。作者談到,中國的年輕人大多數人是不去質疑政府的。顯然,那篇文章作者說的是事實,但不夠深刻。問題深入,中國的年輕人卻是常質疑政府的。不過,我們的質疑是隱性的,不張揚的。
政治與歷史,這放在任何一個民族面前,都是無法終結的話題。我們的話題,會面臨禁言,可聲音卻是無處不在。就像一城江水,淌過了三鎮的繁華。我在岸邊走了好久,常感受不到江水在流動。當我下水去到江里,才發現水在時刻的向下游流去。
關心糧食和蔬菜,這也是政治生態中的一部分。當我發現面粉價格上漲,芝麻收購價攀高,我想我明天過早會受到影響。面粉若是價格上漲,那堿面的成本會增加。芝麻醬的成本同樣會增加,除非商家摻假,可口感會變差。那熱干面又可能面臨漲價,而我不得不為了過早而多花錢。當然,我只是用熱干面打了個比方,并非它會漲價。這看似是一個經濟問題,實則也與政治有關。
地鐵上的老人,看似家國大事與他無關。可他卻是可以引起生活的質變,由逆來順受變得更理智的看待問題。多一個角度,事情就會明晰。在我眼里,老人是十足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