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經好多天了,還是有些忘不了半個月前的那天晚上看的《la la land》啊……
怎么說呢,這個電影啊,雖然是個略顯老套的追夢愛情故事,但是只要是有關夢想這個主題的我就吃啊!開頭的那一連串長鏡頭就立馬把我給鎮住了,覺得電影里許多的一鏡到底都特別棒!
這個電影貌似有著嚴重的兩極分化,要么覺得這是部神劇,要么就是看睡著。
我不管,這部反正已經收錄到我心目中的神劇里了。看完電影并不是像有些人說的睡了好幾覺,也不是像另一部分人說的哭成狗,只是想起立鼓掌。感覺還是有好一部分人沒看懂這部電影到底想要傳達些什么東西,只是把它當作一部結局不那么美滿的浪漫愛情片來看。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懂了幾分,但是就是莫名喜歡它。
男女主,都有著自己的小小堅持和固執,還有心中的夢。尤其欣賞女主不能融入男友的社交圈子時,勇敢的選擇離開的那段。而男主的身上很有著點我自己的影子。喜歡爵士樂,夢想是有一個屬于自己的club,覺得人生中一定不能找一個完全不懂爵士的伴侶,他有著自己的小眾情調,卻并不被大眾接受。
直到遇到女主,那個愿意停下來欣賞他不被大眾看好的演奏的人,那就是知己般的相遇。女主其實也并不懂爵士,但是他愿意跟她慢慢解釋,愿意把自己的精神世界都展現給她。男女主在山上跳的那段踢踏舞是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因為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兩個人就像是真正懂得對方的默契的靈魂伴侶一樣,他們此后一起跳的每一支舞,每一個動作,一起彈的琴,一起唱的歌,每一個音符,都如此動人。
看的過程中情緒最為激動的就是女主追夢的那段。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受了打擊的獨角戲首演,與男主的分歧,讓女主逃回了老家。后來男主來找她讓她再去面試時,女主說的,她已經不能再承受失敗,那句帶著哭腔的“that will kill me”聽得我老淚縱橫。
接著女主又去參加面試時唱的那首歌,讓我又不爭氣的淚目了一次。對追夢人來說,也許最好的伴侶就是夢想。
還有結尾處那些“if”的設想,也是整部電影最出彩的地方。如果,如果當時吻你,當時抱你,如果我當時沒有簽約樂隊,如果我出現在了你的首演現場,如果我陪你去巴黎,我們會不會已經是一對眷侶,是一個寶寶的父母,晚飯散步后來到這家酒吧,看另一個做著音樂夢的年輕人琴聲悠揚,而臺下的我們十指緊扣。
可是沒有如果。如果重來一次,所有的選擇大概還是會與原來一樣,結局也還是一樣的。結尾二人在Seb's里重逢對視,男主一句“Welcome to the Seb's” 后又彈起那段屬于他們的鋼琴曲時顫抖的尾音,還有女主離開前回眸,兩人紅著眼,笑著對視的那一段,看得人感慨莫名。那個含著淚的笑包含了太多太多,讓人想起了他們分離時的那句“I will always love you.”,那是他們知己般的默契,是釋然,是理解,是感謝,是對于雙方最終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的祝福,也是他們相互扶持追夢的曾經。
所以一曲終了,我很想站起來為他們鼓掌,為追夢的人鼓掌,為兩個精神獨立個體的愛情鼓掌,沒有誰要去迎合誰,不以奉獻和妥協為中心,不會為了融為一體而失去自己,愛情理所應當是陪伴和理解。
La La Land,絕美的電影,絕妙的歌舞。愛情只是其中的點綴,雖貫穿始終,但電影描繪的更多是關于逐夢路上的堅守與選擇。追夢路上有愛人相伴固然美好,但成長有時也意味著分道揚鑣,沒能走到最后并不可惜,畢竟能攜手追夢已足夠幸運,曲散人終卻是人間常態。
致懷抱夢想的傻瓜們,哪怕他們看來瘋癲不羈;致那些支離破碎的心;致我們闖下的禍。多年之后當我回顧,我想起她、那雪、那塞納河,她帶著笑容,說她仍會再次跳入河中。
“要再聽一首嗎?”“不,我們該走了”
一曲終了便走罷。
It's about love
It's about dream
It's about the dream we love
It' about the love I dream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