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過
可能是詢問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出現,也可能是“我的分數很尷尬”“要是再多考十分就好了”這樣的話語從不同的人那里聽到卻和高考結束時的我的心境如此相似,讓我這個已經度過高考這場考驗的人,追溯時光,回到那場18歲的盛宴。
作為一個河南的考生,一直被強調的一分上千人,直到我知道自己成績的時候,都是無動于衷的。然而,在看到一萬多名的排名時,我才明白,排名比分數更重要。
“我的分數很尷尬”,填報志愿時的我簡直欲哭無淚,590+的成績(理科),高不成低不就,向上夠不到985,向下普通一本又擔心虧了自己辛苦三年拼來的成績,就陷入了“要是再多考十分就好了”的假設與自我懷疑中,很久很久。
然而,那時的我沒有想通的是,除了狀元和前幾名不覺得自己的分數很尷尬,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分數高不成低不就,也都會覺得“要是自己能多考十分就好了”,以為這多的十分會讓自己不至于這么被動,想上的學校分數夠不到,分數到了的卻不想去,會讓自己多一些選擇的權利,而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一所學校。
而當我明白了這種“都尷尬”“都想多十分”的心理時,我已經坐在大學寬敞明亮的圖書館里,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她的獨特之美。
正如網上很盛行的一句話:“很多年后,你回過頭來看高考,會覺得當年你錯的那些題,錯的剛剛好。”
2017年6月27日,我剛結束大學一年級的全部課程與考試,滿心期待我即將到來的假期。而2016年6月27日,我也只不過是個剛剛知道成績,對報考一無所知,對專業選擇與方向滿頭霧水的18歲青年而已。那時,《招生之友》永遠攤開在桌子上,上面用筆標記著傾向的大學和方向;電腦屏幕顯示的永遠是高校的百度百科和他歷年在河南的招生指標與最低投檔線,生怕錯過了什么重要的信息。而所有查到的,都虔誠的用筆記在本子上,學校與學校相互比較,專業與專業相互取舍,糾結到尷尬癥都要犯了,還是覺得不甚滿意。
去年是我,今年是我認識的小學妹小學弟,后面還會有一屆又一屆的學子,走過我們這些前人的路,或者經歷著我們相同的心路歷程,那些為了填報志愿而兵荒馬亂的日子,一年一年上演,而那些無可避免的慌亂與試錯、茫然與堅持,卻也是,我們無可替代的青春歲月。
于是,對于“分數很尷尬”“要是再多考十分就好了”的回答,我總是以“你要知道,高考只是個起點,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為頭,開啟了大道理的講述。而事實是,大道理我們都懂,卻還是不安與不滿,卻還是在面對選擇是糾結良多。
因為,我們都是無法被模擬的存在,我們的生活處處是無法被復制的偶然,誰又不是跌跌撞撞向前走?高考的志愿選擇亦如是,而我過來人的理解,就是:都是最好的選擇。
高考過,人生將啟,選擇多且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