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關平
目錄:
第一章:最愛的阿婆
第二章:波洛正傳
第三章:埃及風光片
第四章:大偵探的可愛個性
第五章:兩版對比
第六章:推理手法
第七章:意味深長的結局
————
1、最愛的阿婆
阿加莎·克里斯蒂能成為我最喜歡的歐美作家,得益于她寫了大量的偵探推理小說,這是我最喜愛的西方小說類型。
最愛的歐美作家前10: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安徒生(丹)
卡爾維諾(意)、格林兄弟(德)
J.K.羅琳(英)、柯南道爾(英)
愛倫坡(美)、斯蒂芬·金(美)
高羅佩(荷)、埃勒里·奎因(美)
阿婆的作品,我雖然買了很多,但看完的很少,即便是影視劇,看過的也寥寥無幾。
在看電影之前,我看到很多網友都說新版遠遜老版,把波洛的形象和性格都做了魔改,變成了《波洛自傳》,而且缺失了阿加莎作品中最重要的懸疑氣氛。
之前看過萊恩·約翰遜自編自導的懸疑電影《利刃出鞘》,雖然不是阿婆所寫,但影片的劇情、氛圍和詭計設定都像極了阿婆的小說。我們在改編名作的同時,也應該學習《利刃出鞘》,推出一些原創的作品。經典永不過時,但也要不斷創新。
阿婆最經典的作品當然還是《無人生還》。不過她的小說體量都不大,更適合拍成電影,2015年拍的劇版《無人生還》倒是讓劇情顯得冗長了。
《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上的慘案》都屬于異國他鄉、交通工具上的殺人事件,一個在火車上,一個在輪船上。《尼羅河》因有著埃及文化的背景,更富有人文氣息,而《東方快車》案件發生在封閉的場景中,推理上更燒腦一些。
兩部作品都借助了“地圖”的作用,看書時根據不同嫌疑人在火車(或輪船)上所在房間的布局來分析案情會更有趣。
《尼羅河上的慘案》與《東方快車謀殺案》相比,除了精心設計的詭計之外,還有埃及的風土人情,這是它的獨特之處。
《東方快車謀殺案》發生在一個封閉并不斷行駛的空間里,每個人都在撒謊(《尼羅河》里很多人說的是實話),也很有意思。
阿婆的這三部經典作品,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看完電影后,我覺得它并不像很多觀眾說的那么差,可能還是小說的底子好,所以無論怎么改編,案件的內核還是很棒的。
雖然我看過老版,但劇情完全忘記了(我看片之后,經常不記得其中的劇情,自認為這是個優點,每次重溫影視劇都不會失去新鮮感),所以當我知道真正的兇手是誰、是如何布局殺人的真相時,還是感到十分驚喜的。
阿加莎·克里斯蒂能在不同的小說中,設計出各種謀殺方式和詭計橋段,真是個天才偵探小說家。
————
2、波洛正傳
小說中并沒有提到波洛參軍的歷史,而導演為了揭開波洛留胡子之謎,給他設計了前史,拍了波洛年輕時參加一戰的經歷,因其在戰火中嘴和臉部受了傷,所以才留了個性的胡子。
波洛運用他的觀察、分析、邏輯推理能力,改變了一場戰役的形勢,拯救了很多戰友。一戰的背景雖然對案件沒什么意義,卻給觀眾帶來一種新的思路:即便是在戰場上,名偵探的聰明才智也是可以發揮作用的。
反過來說,中國古代的軍師、謀士、智者,也可以成為名偵探。比如說三國時期的郭嘉,他基于對人性的理解,對人的心理分析得十分透徹,還有著對事物發展方向的直覺和洞察力,如果去當偵探尋找兇手、偵破案件,絕對不比波洛差。
像諸葛亮這種不僅對人性十分了解,還懂得天文地理各種科學知識、擅長發明創造的人,不當個“神探伽利略”,怎么對得起他“臥龍”的名號?
所以把戰場上的謀士或名將想象成名偵探,把這兩種高智商的人物互換身份,真是一種有趣的角度。我喜歡歷史作品,也是因為很多歷史人物富有智慧,與推理小說中的名偵探一樣,都是對讀者的智力挑戰。歷史和推理小說正因為有此相似之處,都成為我很喜歡的小說類型。
————
3、埃及風光片
我對《尼羅河上的慘案》感興趣,更主要是因為它拍出了北非的自然風光和異國情調,加上埃及獨特的歷史文化,這都是中國人很感興趣的東西。
肯尼斯·布拉納拍的新版《尼羅河上的慘案》上映在即,所以提前補一下老版表示尊敬。阿加莎·克里斯蒂原作改編的電影都是很好看的。
老版電影中,有一段是西蒙和琳內特爬上孟卡拉金字塔,享受埃及的自然風光。孟卡拉是吉薩城三大金字塔中最小的一座,另兩座是更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書和電影里經常出現的那個)和哈夫拉金字塔。
從小我們就知道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圖塔卡蒙二世這些名勝古跡或知名人物,當然希望在大銀幕上感受它們的存在和魅力。
比起東方快車這種迷宮地圖式的限制性場景,《尼羅河上的慘案》有著很多真實的埃及外景,光這美麗風光就已值回票價。
老版拍了很多埃及的名勝古跡,看得實在太過癮了。現在的電影很少有這么多真實的實景拍攝,為了省錢省事喜歡用綠幕做特效,而真實場景的自然風光才是對觀眾的尊重。而且還有騎駱駝游玩的閑筆環節,我非常喜歡。
無論哪個版本,前面幾十分鐘都只是在交代故事背景、人物關系和彼此之間的矛盾,從神廟中的大石頭砸向男主夫婦開始,影片才進入了正題,變得懸疑起來。
有人想對這對夫婦不利,后面其中一人可能會被謀殺。善良的觀眾心都提到嗓子眼,害怕后來又會發生什么事。兩版的落石情節都極具震撼力,這也是影片的精彩之處。
這個落石自然不是意外,而是被人推下來的。波洛敏銳的嗅覺,開始觀察每一個人,觀眾也在猜誰是未來的兇手。這也是克里斯蒂很擅長的群戲。
新版中的埃及風光雖然沒有老版那么“古樸”,但布景也有著濃厚的古典氣息,雖然在電影院看,并不是那種4K極清的效果,但朦朧的顆粒感更能讓人感受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復古之風,足以提升觀眾的代入感。
————
4、大偵探的可愛個性
每一個偵探,作者都要給他塑造獨特的個性。波洛的強迫癥、潔癖、選擇恐懼癥都有,唯獨他是個愛交際的話癆,不存在社交恐懼癥。
在《東方快車》中,他吃雞蛋必須要吃兩個(偶數)。而《尼羅河》中,服務生給他七個蛋糕,他要去掉一個變成偶數,不吃奇數的東西。波洛選擇去掉哪個蛋糕還選了半天,服務生隨便拿走一個蛋糕,他還不愿意:“那個小可愛,怎么可以拿走?”又把它換了回來。多好玩的選擇困難癥!
他還要把六個蛋糕擺成完美的三角形,讓每一塊蛋糕坐落在黃金比例上。波洛房間里床的兩邊相同的距離各擺放著一雙黑色皮鞋,這都是其強迫癥的表現。
同時波洛的房間總是十分整潔干凈,很好地延續了他潔癖的個性。
一個將選擇困難癥、強迫癥和潔癖集于一身的偵探,真的世間罕有。這也是非常個性的一點,導演對這些細節的展示就很用心。原作中應該沒有這么詳細描寫波洛的小毛病,而在影視鏡頭中加入這些好玩的細節,會讓觀眾對波洛印象更深。
波洛在欣賞金字塔時,坐在埃及金字塔對面的正中間,椅子兩邊各有一張小桌子,也十分對稱,而且又出現了《東方快車》中出現的兩個雞蛋。
他在欣賞金字塔時,突然看到了好友布克穿著紅色大衣在金字塔上放綠色的風箏,這個色彩細節為后面的謀殺劇情做了巧妙的鋪墊。
波洛眼里容不得沙子,也帶動了觀眾的強迫癥。從美術上說,這反差的色調也嚴重破壞了金字塔肅穆古典的畫風,讓觀眾產生一些不適感。
————
5、兩版對比
很久之前看過老版《尼羅河上的慘案》,在看電影之前,我又把老版重溫了一遍,但只看到了50分鐘左右就去影院欣賞新版,所以早已忘記了后面的劇情,不知道誰死了,不知道還有誰會死,不知道誰是殺人兇手,也不知道整個案件的精彩布局,沒有任何的劇透,就像第一次看這部電影。
對于一部好的懸疑偵探片,沒看過劇透去看電影是非常過癮的,而且看過兩版之后,也更容易理順復雜的人物關系。
老版的演員更樸素,也更漂亮一些,新版加入了一些黑人元素,但并不影響整體劇情,幾位男女主配的演技還是很不錯的。
不過老版中有一個驚為天人的配角奧麗維婭·赫西,飾演美女羅莎莉,在新版中變成了一個黑人女孩,感覺有些違和。大帥哥布克為了她拋棄了所有,甚至去偷死者的項鏈(從而被懷疑成兇手),有些說不過去。不過現在美國電影都喜歡增加一些黑人元素,我也就見怪不怪了。
新版整體來說演技還不錯,不要因為以前的版本經典,就打壓所有新版。即便像94版《三國演義》已經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但我仍然期待拍攝新的三國題材。不同的主創團隊對經典作品可能會有著不同的理解,即便無法超越老版,也會有一些亮點存在。
包括金庸劇,李添勝的所有版本都很經典,但我也并不排斥那些認真創作的導演團隊去翻拍、嘗試和創新。
我還是更期待波洛系列能繼續拍下去(聽說肯尼思·布拉納已經在創作《羅杰疑案》了),讓中國觀眾了解阿婆更多的精彩作品。
不管是老版還是新版,劇情都很有代入感。前文說過多次,開篇的埃及風光和異國他鄉的新鮮感,就足以吸引觀眾去了解眾多容易臉盲的復雜人物。
老版只有一些埃及當地樂手在船上伴奏,音樂場景沒有喧賓奪主,不是故意做對比的話,可能都不一定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而新版加入了很多音樂元素,有大量黑人布魯斯的場景,有時會有音樂劇的感覺。這應該是導演的個人喜好,好在并不影響整體劇情,也可以讓中國觀眾感受一下黑人音樂的魅力。
可能是原著本身就是經典的文學作品,所以很多還原于書中的臺詞,表現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即便是在電影院看,無法暫停和回放,我也有一種想要把這些臺詞記錄下來的沖動,可見編劇在對白設計上還是很下功夫的。
電影有些畫面比較嚇人,碼頭的蛇、水邊的鱷魚、海底的不明生物,都突如其來地出現,甚至開香檳的聲音,配合劇情都感覺非常恐怖。提前沒有心理準備,這些情節著實把我嚇了一跳。
這些恐怖的意象其實有著隱喻和象征性,表明這趟旅程并非順旅,尼羅河和游輪上都存在危險,甚至是一個精心準備的殺人布局,而并非只是為了嚇人而嚇人。
這對殺人犯情侶預先布局,請了很多與死者有矛盾的人來參加婚禮,就是為了轉移視線,讓人以為他們都有可能是兇手,從而降低查出真相的幾率。但沒想到還是沒有瞞過智商高超的大偵探波洛。
我認為,被一個敵視自己的人一直跟著,這種感覺更可怕。如果不相信請代入一下,想象一個仇人天天跟著自己,看著自己,卻什么都不干的感覺。是不是很沒安全感?感覺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危險和意外?
一開始我們也不理解,為什么這個被拋棄的女人一直要跟著這對新婚夫婦。看到最后才知道,原來這是他們的精心布局,這樣就都有了不在場證據。
新版在人物方面做了一些改動,其實改得還不錯。比如說把盜竊珠寶的老婦人和追美女的帥哥合二為一,就比原作更有意思。而且讓船上的三名死者從三個女人變成兩女一男,從性別分配上也更均衡一些。
還有增加了帥哥布克的母親這個人物,她是來埃及寫生的畫家,但畫著畫著,紅色顏料突然找不到了,這是點睛之筆。比只用紅色指甲油來當道具更加巧妙和復雜,這段改得很有水準。當時畫家說紅色顏料不見了,經常看懸疑片的我,就猜到了它肯定和案件有關。
她把風景畫金字塔上的兒子畫成了綠色衣服,和前面的劇情形成很好的呼應,而這件紅色大衣后來被布克扔了,又引起了波洛的懷疑,也和前文銜接上了。
可見,主創團隊只要用心去改編和創新,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前作,不一定非要完全按原著和老版的劇情來拍。
我在沒劇透過的前提下,看出了西蒙被杰奎琳槍擊之后倒地,突然拿出紙巾止血的鏡頭有點不對勁,感覺有些怪怪的,只是沒猜到原來他是在和杰奎琳演戲。
新版的不足之處是,原作中關于波洛發現表哥推石頭、杰奎琳偷走手術刀、波洛發現紅色指甲油等線索的重要推理過程,在新版中都弱化或干脆省略,讓探案解謎部分變得虎頭蛇尾。
————
6、推理手法
我更喜歡老版的推理手法,波洛每一次推斷時都會有劇情的閃現,哪怕是錯誤的推論,也會通過波洛之口,由角色進行劇情重演,回放給觀眾看。
這種拍攝手法在《刑事偵緝檔案》中經常用,但《刑事》只會放真相的回憶,如果是錯誤的推論,就用臺詞一筆帶過,細心或聰明的觀眾便會猜到哪個推斷是錯誤的;而回放中如果有真實的內容,那么就只會放一部分,而隱藏了一些真相的視角。新版《尼羅河》也是如此。
但老版中,波洛的所有推論都會回放,這種拍攝方式更具有迷惑性,誤導觀眾認為每種推斷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可見老版的推理更完美,對角色心理的分析和事件邏輯的解讀更到位,讓觀眾感受到智商受到了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中波洛把游客們召集到會客廳,然后將所有艙門關閉,自信又堅定地說:“兇手就在房間里!”
這一段好酷,好像老年版柯南。如果不要放波洛當兵時被炸傷的鏡頭和后來剃了胡子的樣子,他的形象就更迷人了。
————
7、意味深長的結局
除了兩部電影版之外,英國BBC還拍過電視劇版。劇版男女主角的顏值達到了巔峰,使得杰奎琳的精心設計的“美男計”更有說服力,畢竟西蒙是這么迷人的男子。
除此之外,女主在后面殺死女仆和老婦人的時候,也表現出了果斷和狠絕。因此一切布局出于她手,就更能說得通。而新版的女主在謀殺計劃中表現的一直是被動狀態,沒有劇版那么敏捷和凌厲,也沒有散發出神槍手的潛質。
最讓人驚喜的是劇版的結局,完全符合原著精神。波洛準備把兩個兇手交給當地警方,從游輪下船時,女主突然開槍殺死男主再自殺殉情。可能是原著中波洛猜到女主要這么做卻沒制止,兩個電影版認為有損波洛形象,便不約而同將這個情節提前到了波洛分析案情之時。
從“東方快車”一案中可以看出,波洛內心柔軟,情感豐富,有可能再次做出打擦邊球的事情。
只不過東方快車的死者罪有應得,而尼羅河的死者卻沒那么壞,尤其是女仆和老婦人更是無辜,所以波洛不會放縱這對情人,會讓他們受到處罰。
不過到底是抓他們去坐牢,判死刑?還是讓他們“體面”地死去,達成女主心愿?就在于波洛的選擇了。
阿加莎·克里斯蒂設計波洛這個人物,讓他有時游離于法律之外,做一些自認為是裁判官的決斷。雖然未必合法合理,但這就是波洛的個性化設定。
讓我感觸的是,原著中杰奎琳在殺死西蒙并自殺之前,與西蒙的對話。這段描寫不論是原著還是劇版,都表現了出來。我們讀一下臺詞或小說原文,都會忍不住感動。
雖然他們精心策劃了一場謀殺,罪該萬死,但彼此之間的情感卻是濃烈又真實的。
對于杰奎琳來說,西蒙此時腿部受傷、躺在擔架上的樣子,就像一只被馴服的綿羊,又回到了他們初識時最單純的感覺。
“(西蒙)原來那股稚氣又閃現在臉上了。”
看到原本的幸福被這兩人親手毀掉,變成了凄慘的結局,讀者和觀眾也隨之嘆息。
摘錄一下這段場景的小說譯文(雖然不是最好的譯本),真希望本文的讀者都能默讀一遍:
游輪靠攏碼頭準備停泊,周圍拉起了警戒線,并要求旅客們等一下再下船。
理查蒂黑著臉,怒氣沖沖,被兩個輪機技師押送上岸。
又過了一會兒,西蒙·多伊爾躺在擔架上從甲板被抬到舷梯口。
他看上去與之前判若兩人,怯懦、驚恐,原來有些稚氣的隨隨便便的樣子已經無影無蹤了。
杰奎琳·德·貝爾福特在后面跟著,一個女侍者陪著她,不過她看上去只是臉色比以前更蒼白一點。她走近擔架。
“嗨,西蒙!”她打了個招呼。
他立刻仰起頭來看著她,原來那股稚氣又閃現在臉上了。她對他微笑著說:“沒關系,西蒙,我們干了件傻事,就是失敗了而已。”
她退后了一步,抬擔架的人拿起了把手。杰奎琳彎腰去系鞋帶,接著她的手從長襪上方掏出一樣東西,然后又站直了身子。
突然,砰的一聲。
西蒙·多伊爾的身體抽搐了一下,就不動了。
杰奎琳·德·貝爾福特點了點頭。她拿著手槍靜立了一會兒,然后對波洛微微一笑。
接著,她用那把閃閃發亮的、玩具般的小手槍對準自己的心臟,扣動了扳機。
當瑞斯跳過去時,為時已晚。她身體蜷縮起來,頹然倒下。
瑞斯大喊:“真見鬼!她從哪兒弄來的手槍?”
波洛覺得有一雙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阿勒頓夫人輕聲問:“你知道答案吧?”
波洛點點頭。“這款手槍她有一對。那天搜查時聽說在羅莎莉·奧特伯恩的手袋里找到一把手槍,我才知道。杰奎琳和她們坐一桌,當她知道要搜查時,就把手槍偷偷塞到這姑娘的手袋里。后來,她又走到羅莎莉的房間,假裝比較幾支口紅,引開羅莎莉的視線,把槍拿了回來。由于當天搜過她和她的房間了,所以大家都認為沒必要再搜一遍。”
阿勒頓夫人說:“你想讓她以這種方式結束吧?”
“是的。但她不會一個人走上不歸路,因此西蒙的死是便宜了他。”
阿勒頓夫人有點發抖。“愛情真是個很可怕的東西!”
“所以,很多偉大的愛情都是悲劇。”
這段對話和心理描寫,無疑把這兩個人物的形象、性格、心理塑造得更加復雜,也讓這本小說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內涵。
《尼羅河上的慘案》堪稱經典中的經典,除了殺人手法的設定和推理非常本格,足夠吸引讀者之外,對人物情感的描寫也真實生動,讓人產生共情。
本想借著“波洛正傳”的開篇聊一聊“郭嘉也能成為名偵探”的有趣話題,但最終還是被本片精彩的故事情節拉了回來。
希望導演肯尼思·布拉納能少些魔改,多些推理細節的創意,將阿婆的更多佳作搬上大熒幕。
————
附: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喜愛度排名:
尼羅河上的慘案、無人生還
東方快車謀殺案、陽光下的罪惡
羅杰疑案、ABC謀殺案
云中命案、五只小豬
底牌、謀殺啟事
2022/2/21初稿? ? 2022/3/1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