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這本書的作者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邁克爾·惠勒。他是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塔夫茨大學跨校合作的“談判研究計劃”中談判教學方案的共同總監,也是非營利性機構“共識達成研究所”的董事會聯合主席,同時還是專門給MBA、跨國公司的高級主管及政府官員教授談判課程的資深教授。
關于本書
這是一本指導你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如何與利益相關者達成一致的談判類“行軍地圖”。傳統的談判理論都建立在談判雙方籌碼、地位靜止不變的基礎上,本書首次提出動態談判策略,并吸收了大量創造力、情緒、社會影響、人際溝通、組織行為學等領域的研究發現,告訴你如何應對談判中隨時可能出現的動態變化。不但適用于商務談判,而且在生活中的每一次訴求表達,都值得借鑒。
核心內容
一、談判為什么是動態博弈;二、靜態談判技巧的誤區;三、動態談判的技巧。
一、為什么談判是動態博弈
1. 傳統的談判理論,分享的大多是靜態博弈技巧。靜態博弈就是在雙方出手之前,誰也不知道對方會出什么,但是一出手就決定勝負的博弈,形象點說,就是石頭剪刀布。比如怎么預估對方的底線、怎么錨定價格等等,但是如果對方早有防備,或者另出奇招,那你之前所學的所有技巧都會變成你的累贅。
2. 本書要強調的是,談判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談判雙方在談判過程中,是隨時可以改變預期和交易意向的,比如換做是你,在談判桌上看穿了對方只是在虛張聲勢,你會不乘勝追擊嗎?
所以作者說,博物館再完美的鳥類標本,也沒有辦法展示小鳥在微風中如何俯沖和翱翔,再好的靜態模型,都沒有辦法涵蓋真實世界中談判的復雜性。在動態談判中,你得學會“即興發揮”。
3. 那怎么即興發揮呢?很多人都抱怨自己的思維不夠敏捷,但其實是因為太過關注自己要發表的內容,反而讓你很難捕捉到對方給你的、可以即興發揮的機會。
作者認為,隨機應變不僅僅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特殊心態:就是對你當前處境的明確認識,加上你應對事情的積極信念。一個好的談判者不能只是積極傾聽,而是要高度關注,動用你所有的感官去領會對方的意圖,留意他的面部表情、說話口吻以及姿態等等。在這些內容中,很有可能就有雙方達成一致的基礎。
二、靜態談判技巧的誤區
1. 機械地追求既定目標
預估雙方底線,設立一個預期目標是每個人談判前都要做的準備工作。但在談判過程中,雙方的每一個動作都表達了一個信息,如果你太執著于上桌之前的目標,就會忽視在談判桌上不斷變化的信息,這樣反而會錯失很多其他同等或者更好的交易機會。
【案例】
1982年1月13日,佛羅里達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在華盛頓起飛后不久就出了故障,在波多馬克河墜毀,機上人員全部喪生。這場悲劇的原因是,由于天氣惡劣導致飛機延誤,飛機排了好長時間隊好不容易才上了跑道,盡管飛機已經結冰,但機長卻堅持起飛。在飛機最后時刻的錄音中可以聽到,副駕駛一直在提醒機長要返回除冰,但就因為飛機已經延誤,機長一心想早點出發,拒絕所有和他預期不一致的信息。副駕駛也沒有強硬堅持,最終釀成了巨大的悲劇。
2. 把談判看成零和博弈
一般我們認為,談判比的就是氣勢,誰意志堅定,氣場夠足,贏的機率就大。作者說,其實這就是我們的思維被一維線性的談判模式給禁錮住了。談判不是劍拔弩張的意志較量,而是雙方你來我往的訴求表達。
【案例】
作者曾親自做過一個實驗,把一群人分成兩隊,一隊作為買方,另一隊作為賣方,然后讓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寫下自己的報價和自己內心認為對方最低能接受的報價。最后的實驗結果是,所有人打算提出的報價,都在他們自己認為對方能接受的報價范圍之外,也就是說,在談判之前,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的報價對方不會接受,那為什么還要提出這樣的報價呢?詢問后才知道,他們不是不想達成交易,而是他們認為,談判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對方妥協,他們把談判看成了是雙方意志的較量。
3. 把談判看作一次性博弈
談判,一般我們都會爭取利益最大化。但是作者提出,哪怕是商務談判,都還需要考慮下次合作,生活中的談判,更是多次博弈。所以作者建議,該見好就收的時候就別趕盡殺絕。比如和老板討論年薪,你當然可以爭取最大利益,但你不能不顧忌未來和老板的關系。
三、動態談判的技巧
1. 找到“交易三角形”
作者認為,談判不是一條直線上爭奪地盤的兩個點,而是由外界限制因素、對方的底線和你自己的底線形成的一塊三角形區域。只有在這個區域內,談判才能達成,談判技巧只是幫你把成交點確定到離哪方更近而已。
2. 識別“等效交易”
等效交易就是和你預期的基準交易相比,一些方面不如基準交易,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更好、總體上和原來價值差不多的交易。比如你要吃一個漢堡和一包薯條才能吃飽,但現在買不到薯條了,換成雞腿你也能吃飽,甚至能吃得更好。那薯條和雞腿就是等效交易。
【案例】
有一家頂級公司希望凱倫去他們公司上班,但凱倫對現在的工作也很滿意,她應該如何和新公司談判呢?經過她的分析,決定把10萬美元薪酬和標準的員工福利作為交易基準。
但如果對方不能滿足這么高的薪酬標準,你要想到可以提什么補償要求來彌補這一點,比如提供股票期權等等。在這樣的思路下,凱倫制定了對她來說三個等效的交易,交易 A 就是10萬美元薪酬和標準福利,交易B 是9萬美元薪水和標準福利,再加一些股權激勵,交易 C 則是12.5萬美元的薪水,但是可以接受無福利,無股權。
這三個交易對凱倫來說都是等效交易,如果對方不能滿足她對薪酬的期待,還可以從股權和假期等其他方面補償,這就增大了談判成功的機會,并且能從多個維度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3. 找到對方的利益點
談判的最終目的是雙方達成一致,只有雙方都覺得有利可圖,談判才能達成一致。作者認為,成功的談判是由一連串小小的認同達成的,你得學會配合對方。識別對方需求的關鍵點,更有利于談判的達成。
4. 謹慎判斷談判余地
談判中使用掀桌策略,或者步步緊逼,確實可能爭取更大的利益,但也經常容易讓交易談崩。你需要意識到,談判是有余地的。就像你手里握著一只鳥兒,你既不能握的太松讓它飛走,也不能握太緊,以免它窒息。
那在談判中,我們什么時候該極力爭取?什么時候就該見好就收呢?作者認為,一般要想知道自己距離懸崖有多遠,還能確保安全的唯一辦法,就是勇敢的向前再邁一步,不冒險就不會獲利。
在談判中,你必須權衡繼續談判可以獲得多少利益、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還有搞砸交易的損失有多大。當你認為再往前進一步的風險,要高于可能獲得的利益時,就該停止談判了。
【案例】
作者的一位朋友收到了一家知名大學的邀約,但這所大學通常的做法是先讓聘用者在學校當一年的訪問學者,之后再決定是不是能提供長期職位。這個朋友試著和對方談判,在談判中,這位朋友不僅爭取到了終身教職,還爭取到了更高的薪酬,但當他提出要晚一年再去任職的要求時,學校撤回了對他的邀約。
金句
1. 談判不是劍拔弩張的意志較量,而是雙方你來我往的訴求表達。
2. 博物館再完美的鳥類標本,也沒有辦法展示小鳥在微風中如何俯沖和翱翔,再好的靜態模型,都沒有辦法涵蓋真實世界中談判的復雜性。
3. 在談判過后,很多人會非常懊惱,他們希望談判能隨時暫停,好讓他有時間想一想對方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權衡一下接下來該說什么,最好能再添加一個回放功能。但現實中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你必須得即興發揮。
4. 你需要意識到,談判是有余地的,超出了這個余地范圍,交易就會談崩。就像你手里握著一只鳥兒,你既不能握的太松讓它飛走,也不能握太緊,以免它窒息。
撰稿:楊霽琳
腦圖:摩西
轉述:孫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