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應志剛
每到正月十三,是蘇州太湖之濱的胥口鎮蔣家村最熱鬧的日子。
在外的游子歸來,村內張燈結彩,從清晨到傍晚,家家戶戶都在忙碌,女人們忙著拿出家里的鍋碗瓢盆,洗洗涮涮,男人們殺雞宰羊,預備著夜晚的盛宴。
伴隨著從早敲到晚的鑼鼓聲,從清晨響徹天際的爆竹聲,一整天未曾停歇的祝福聲,蔣家村人的新年從這一天開始。
這是太湖人祖輩流傳下來的習俗,而讓這習俗更富有吉祥意味的是,一年一度不曾中斷的抬猛將活動。
早上7點多,一支敲鑼打鼓的隊伍向村里徐徐走來,走在最前的壯小伙,手持一面杏黃大旗,英武的猛將坐像,由四位壯漢抬著,緊隨其后,敲鑼的、打腰鼓的、舞連廂的隊伍將入村的甬道擠得滿滿當當。
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擺上了香案,一家之主領著老老小小,在隊伍通過的時候,向猛將坐像供香、禮拜。
這是抬猛將活動的起始。這樣的場景,將延續到夜晚8點。
周邊幾個村的抬猛將隊伍,都會到此巡游一遍,為這初春的姑蘇城外,增添一抹抹喜慶的色彩。
太湖之濱,正月十三抬猛將,幾乎是家家出錢、人人參與。
抬猛將,是蘇州太湖區域的民俗,尤以胥口鎮蔣家村最為濃郁、原汁原味,目前已被列入蘇州吳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據文獻記載,猛將是驅蝗神,清代官府曾將他作為“驅蝗正神”列入祀典。但在蘇州民間,猛將不止于驅蝗,農民祈求驅除農作物病蟲害,一年都風調雨順;漁民祈求魚蝦滿倉、風平浪靜;蠶農則祈求蠶花茂盛,年年都有好收成。在當地民眾的心目中,猛將是一位熱心為民、有求必應的保護神。
當然,對于猛將的表述,各村的人都有說法。
和蔣家村一路之隔的堰頭村,他們認定的猛將,則是一位退居蘇州的將軍,因為將田地分給村里的窮苦人耕種,并將余糧做成米饅頭,分給農忙時節的農戶,則有了“抬猛將落饅頭”,互幫互助的村風民約。
但無論猛將在百姓心中是怎樣的形象,都凸顯著胥口人民感恩天地、同舟共濟的傳統美德,都寄托著他們祈福美好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
抬猛將隊伍穿村而過,猛將坐像被安放在村內的曬場,陸陸續續有村里老少前來請香、拜謁,而后將香燭供奉至邊上的猛將堂。
人越來越多,不單單是蔣家村的村民,來自海內外的游客,將這個平日寧靜的村莊,營造成一處人聲鼎沸、歡聲笑語不斷的盛會。
在祈福人群來去的當口,蔣家村的人,都始終在為晚宴忙碌。
這一天,各家都會有親友登門,大鍋灶上燉著豬羊魚肉,各色冷盤、成箱的酒,依次擺上臺面。
孩子們則聚集在猛將臺前,趁著大人們忙碌顧暇不過,拾起臺上的鑼鼓,有模有樣地敲打起來。一個下午,孩子們敲鑼打鼓聲不曾停歇,你剛放下,他又搶起來,卻不聞大人們呵斥一聲。
或許,這種對孩子的“放任”,就是蔣家村人留住傳統、延續傳統血脈的一種潛移默化。
天將將暗下來的時候,我被好幾家村人拉進屋里。酒席已經開場,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賓朋滿座。
這一天,好客的蔣家村人,會把每一位前來軋鬧猛的客人請到家里,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坐在一桌就是一家人,倒上一碗酒,夾上一塊鄉土味濃郁的農家菜,祝福的話語不斷。
“就是要鬧猛,鬧猛才預示著一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如果客人不好意思,主人倒更像失了面子,一個勁地勸客人,“放開了喝,放開了吃!”
晚飯過后,全天活動最精彩的部分——“搶猛將”正式開始。
不論氣候如何,抬猛將的壯漢們都必須赤膊上陣,還要分成幾組搶猛將坐像,搶到的一組才有資格抬著坐像在村里跑上幾圈。
雖已入春,但入夜后的氣溫卻在零度以下,準備搶猛將的壯漢們已經脫去了上衣,人群將他們圍得水泄不通,這熱烈的氣氛,竟將壯漢們烘出了一身的汗。
晚上6點,領隊一聲吆喝,伴著手里的鑼鼓鏗鏘響起,8個精壯的大漢迅速跟上,他們抬起猛將坐像,風馳電騁般向前、向前,穿越原本擁堵又迅速向兩側后退的人墻,眨眼間,消失在了村巷的盡頭。
似乎,一切都沒發生過。剩下目瞪口呆的游客,久久才爆發出雷鳴般的喝彩聲。
每次搶猛將,前頭始終有一位赤膊的壯漢敲鑼開道,后面抬坐像的大漢,口中不停吶喊有節奏的號子,風一樣地奔跑,即使在經過狹窄的彎路時,也絲毫不減速。
大漢們抬著猛將繞村跑一圈大概3分鐘,每組要奔跑三圈,再由下一組接力繼續。活動的最后,壯漢們還把猛將坐像拋向空中,然后穩穩接住,才算最終圓滿。
這是一個祈求豐收、安詳的節日。
當人群逐漸散去,村莊再次回歸寧靜的時候,蔣家村的人會伴隨著徹夜不歇的鞭炮聲,迎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