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25歲到來的這一年

2021年,是我25歲的這一年,這一年無論是外部世界還是自身的內在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謹以此文紀念我的25歲,也希望與同齡人共勉,更希望各位前輩可以多多指教。為方便閱讀,此文按問答模式進行,一方面希望能以旁觀者身份審視自己,另一方面希望可以表達出真實的自己。

本次訪談主要從起源、轉變、生長三個維度全方位認識和剖析25歲的自己,試圖尋找到,能夠實現未來自己的方法。

起源

Q:為什么想到要以“起源、轉變、生長和進化”四個維度來剖析自己的二十五歲?

左左:“起源、轉變、生長和進化”是對于生命周期不同階段過程的凝練。這種表述既可以表達短期生命周期(從0-25歲),也可以表達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出生-死亡)。

Q:如何解釋“起源”?

左左:說到起源,人類誕生以來,從未停止過對生命起源的探索和追尋。從史前文明留下的種種文化遺產到新時代下人類對生命、科技和宇宙的探索。不知大家是否曾被這樣的問題困擾過,那是大概在我十幾歲時,時常在腦海中迸發出這樣的問題,我是從哪來的?為什么會有我的存在?我最終要到哪里去?最終等待我的只有死亡一個結局嗎?那時的我,因心智、知識、經驗的儲備不足,始終也想不明白,成為了我成長路上最為困擾我的問題。隨后經過不斷的學習,進入社會的體驗,閱讀和理解能力的不斷加強,我漸漸的看到了這些問題答案的模糊輪廓,讓我通過與外部世界的不斷沖撞中,開始了內心世界的追尋之路。

誠然,二十五歲是一個轉折點,是重新樹立內外部價值觀的起點。為何說是起點?二十五歲是一個最好的年紀,是走向成熟的起點。在事業上,兩年半的工作經歷,讓我對社會與資本市場有了大體的初認識。在生活方面,讓我明白,與其盲目跟風,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比什么都重要。正如,楊絳先生曾說過的:“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在內心世界方面,我始終認為,內心世界是感性與理性統一的世界。對內心世界的追尋很重要,這是回答我是誰,我要向何方?我要怎么抵達?這些重要問題的關鍵。理性方面主要是思維,感性方面主要是情緒。自古以來,中西方無數仁人志士都曾探討過理性與感性這一永恒的話題,而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每個人都能給出不同的答案,就像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針對不同事件和具體情況,如何使理性與感性達到平衡,又有著不同的解決方案,不同的解決方案促成了不同的結果,而不同的結果又促成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獨特性。


誠然,25歲的年紀,我經過了孩童、青少年時期,變成了曾經我如此渴望的大人。站在進入社會的起點,我既保有著涉世未深時,那孩童時期時的爛漫陽光與好奇心,又有著成為大人該有的擔當和輕熟。即使在這個年齡中,總有著我無法擺脫的煩惱,讓我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對未來的不確定而感到擔憂,但隨著我對自己內心探尋的不斷深入,這種不穩定性在慢慢趨于平靜,而只有逐漸的趨于平靜,內心的能量才能不斷聚集,并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就如同鹽湖中紅藻,只會在水安靜的地方聚集生長,有風的地方因為水的不安靜,紅藻便生長不起來。

轉變

Q:2021年,對你來說有什么改變和轉變?

左左: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對我來說最大的轉變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不變到變化的轉變

這兩年的疫情爆發,是對于95后出生的我,第一次深刻意識到的人類社會的災難, 而經過2021年的全民抗疫,2022年的我似乎慢慢開始接受變化,并嘗試擁抱變化,開始用動態的眼光看待事物變化。斯賓塞.約翰遜曾說過,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只有變化才能更好的推進歷史進程,而對歷史最好的紀念是不斷創造新的歷史。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運動,小到微觀世界的電子運動,大到宇宙中的星系運動。而對于一個人的個體成長,又何嘗不是動態變化和發展的,只是我們的成長過程就如同我們在做闖關游戲,一關更比一關難,而讓我們常常感到痛苦的是,人生的闖關游戲沒有現成的游戲規則,需要我們邊闖關,邊自行尋找游戲規則。而正是因為沒有現成的游戲規則,讓我們的人生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無限可能性,或許這才是人生真正的魅力。

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我處在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中,每當打開手機,信息如潮水般涌來,看似是我在主動攝取信息,實則我的大腦被動的塞滿了別人處理過信息,而忘記了我生而為人,所獨有的的思考能力,長此以往,迷茫、焦慮和虛無感讓我迷失了自己。慢慢的,我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我主動探尋,主動思考我到底是誰,我認識我自己嗎?我認識我所處的世界嗎?盡管我的改變和做出的努力很小,但比起被動的,讓我意識不到的,似任人擺布般的好,這讓我似乎擁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這股力量似乎只有我自己能夠感覺到。

開始注重健康

我將自身需保持健康的模塊主要分為身體、心理和精神。身體健康是后兩者的基礎和前提,而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反作用于身體健康。歷史上著名的大力士尤金·森多曾說過“生命在于運動”的至理名言,保持身體健康的秘訣是運動,運動不是盲目追逐,而是在了解自身身體情況后,根據自身的身體需要而進行適度的運動,最終一方面達到自己的理想身材,另一方面讓我們的身體保持健康。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和情緒,如何讓看待事物?如何處理好我們的心理和情緒,并保持健康?禪宗告訴我們相由心生,道教告訴我們一切符合規律即為正道,儒家告訴我們只有先入世才能出世,現代科學觀告訴我們要用辯證法看待事物。存在即合理,而如何處理好心理和健康,這些由古至今流傳的觀點,都有我們值得學習和借鑒地方,需要我們做到知行合一,踐行到我們每日的行動中。

生長

Q:未來,應當如何生長?

左左:洪應明曾在《菜根譚》中寫道”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廢興;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可見,一個人的生長環境對一個人起著重要作用。剛剛上面提到的自身健康是起決定性作用,而環境對我們的自身健康或促進或反作用。或者我們可以想象我們是一棵樹,我們從小樹苗逐漸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我們在不斷的生長這是絕對的,盡管我們會經歷風雷霹靂和寒潮雨雪的磨難,但大趨勢上我們依舊在螺旋向上生長。盡管這種生長有時我們很難察覺到,甚至一時別人也無法看出你的生長環境,但是歷經時間的打磨和洗禮,這棵樹最終的所展現姿態就已經說明了一切。正所謂”時間看得見“。

Q:如果說你的2021年關鍵詞是“轉變”,那你的2022年關鍵詞會是什么?

左左:2022年的關鍵詞會是“秩序”和“敬畏”。

這兩個關鍵詞是我對上述提到的“變化”思考后提煉的。向內是“秩序”,向外是“敬畏”。向內的”秩序“是從自身出發,對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的表現形式。秩序更是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按照自己的步調既度過艷陽高照的大晴天,也度過孤獨無助的陰雨天,如果沒有陰雨天,又如何去凸現出大晴天的燦爛奪目?

向外的”敬畏“是指對待外部世界的一種態度。對待始終變化的外部世界,要始終抱有敬畏和學習的態度,如果說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那么唯一能保持生命力的秘訣便是學習不止。正如阿爾貝·加繆曾說,對未來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2021年再見,此少年非彼少年也,希望你帶著秩序和敬畏勇敢出發,不斷生長,最終成為你。謹以此文紀念我的25歲,25歲的我已準備就緒即刻上路,那么你會是我的同行者嗎?

2022年1月23日17:20完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當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了你的選擇“ ? 30歲的生日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嶺,棱角已被打磨但遠未到圓滑發光的時...
    軟綿綿的小姐閱讀 691評論 2 11
  • 曾經少年強說愁,現在確實著著實實開始領悟生活。一晃,在深圳這個朝氣蓬勃、快節奏的都市,我也已經生活兩年了。從一開始...
    時光清淺以夢為馬閱讀 265評論 0 0
  • 30歲對于每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站在第29歲的年輪上,我想。 三十而立對于父母這代,應當是自立門戶,獨當一面,...
    午夜石榴閱讀 325評論 4 0
  • 現在的我在從老家回北京的高速路上,這么多年,我未曾改變,仿佛我又回到少年,放假回家,開學又要離開,說我有顆年輕的心...
    Hammylove閱讀 359評論 0 0
  • 我們在二十歲有共鳴的東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一定能產生共鳴,反之亦然。書本如此,生活亦如此。——《島上書店》 這是我...
    禾木目閱讀 182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