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床上躺了20分鐘,腦子里亂得像一團漿糊。
從姐姐發的朋友圈可以看出,姐姐今天晚上和她的未婚夫在一起,我未來的姐夫做了一頓看起來還不錯的面條,姐姐看起來很開心并且度過一個不錯的夜晚。
隨著姐姐即將到來的婚姻和她接下來的家庭生活,她對我生活中物質上的幫助也即將減弱直至消失。她即將擁有自己的家庭,她和未婚夫兩人為數不多的薪水將作為他們接下來生活的支撐。而我的母親因病沒有工作能力,我的父親每月的薪水僅僅夠一家人填飽肚子。而我,就即將要承擔起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自己填飽自己的肚子。
恰好在這個時間段,我希望我將來能夠不從事我大學前兩年所為之學習的計算機編程行業。而與此同時,計算機專業則是跨考大熱門。人生真的是圍城。
進入到一家大企業,成為一名工程師,每月領取一份薪水,到相親市場尋覓一位老婆,相中一套商品房,延續一份基因,然后把后半輩子碾碎揉進自己的按揭房貸里: 這是長輩們眼中比較理想的人生路線,而完美的一份則是把“企業”換成“政府部門/學校/國企”,“工程師”換成“公務員/老師/國企職工”。辛辛苦苦干了一輩子得來的,通過房子全部上交到已經富得流油的富人手里。
我總是為這樣的事情憤懣不平:“人們總是對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的、自己不了解的、自己沒資格評論的事情妄加指點并且努力試圖使別人相信自己所臆測的觀點。”這一點可以從多數網民在網絡上發表的觀點印證。如果說在現實中人們對自己所說所做的錯誤后果有所忌憚,那么在網絡上人們則通常表現得暢所欲言。喜歡指點操控后輩人生的長輩們又何嘗不是呢?他們不必有所負擔: 成功了往往沾沾自喜“要不是你聽我的,你現在還指不定在哪里要飯呢”,失敗了就推卸責任“為什么這么多年你還是個小科員,除了你自己不努力你還能怪誰”。由他們所造成的痛苦人生,他們也不必去體驗。
但是,我已經20歲了。這些牢騷我只能在日記里發一發。威爾斯22歲時每周從廣播行業里掙到3000美金用來養活自己和自己所創立的水星劇團,24歲進軍好萊塢自導自演拍出《公民凱恩》。我也希望我能夠像他那樣,獨立,勇敢,進取,有過人的能力。
希望我能夠不再產生這樣的負面情緒,集中我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我所喜歡的、我認為值得做的事情中去,并且有能力獲得物質財富對其進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