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拙見,讀書時的所思所想~~~
當我在讀圍城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在想什么在煩惱什么?那個年代的有錢人是怎么生活的?
原本在我的印象里,解放以前的人當然和我們現在的這些電子人類有所不同,他們大多淳樸,認真,勤奮,娛樂項目不多。
但是翻開圍城,我才漸漸意識到,除了沒有手機和網絡,那時候的年輕人,考慮的問題,和現代并沒有太大的不同嘛。一樣的為愛沖動,一樣的覺得自己才是新興人類。
小時候我也喜歡看書,看了很多國外的名著,什么茶花女,悲慘的世界,等等,但是大都沒什么代入感,對文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并不能完全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紀增長,閱歷增加,現在不管讀什么時代的書總有很強烈的代入感,總能設身處地的理解文中主人公所面臨的環境和壓力。
這次在讀《圍城》的時候,我正好人在國外,所以設身處地的理解了,錢鐘書先生所諷刺的留學生,放在近一個世紀來的現在也一樣惟妙惟肖。當然我并不是貶低留學生,我相信錢老爺子也不是這個意思,但是留學的人里除了認真學習的,不乏真的有一些是來混文憑的。
那么《圍城》到底是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我在這里并不想劇透,只是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那句話:
“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大概已經講出了故事的大概。
如果還在上學的我恐怕根本領悟不到這其中的真味,但今時今日的我,有了工作,有了另一半,多少能體會到其中真意。不過,世界上哪有什么完美的事情,只有快樂多過煩惱,這件事大多就是可以做的。婚姻如此,職業亦然。
那么回到正題,這本書到底有沒有回答我開篇的問題呢?
先看第一個: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在想什么在煩惱什么?
主人公方鴻漸留洋回國,煩惱的免不了,就是找工作,和應付各種親戚朋友的捧殺,導致的局面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職業道路。回看現在的留洋回來的人,也一樣,在國外就可以什么工作都接,什么活都干,但回到國內,馬上就要高人一等,生怕被別人說他白留了洋。對于個人感情方面。那時候的人雖然敢于表達自己的真情,但處理這些關系,就顯的不如現在的年輕人來的灑脫。尤其文中的幾位女角色,不得不說方鴻漸喜歡的這幾個女人,放在現在無不是綠茶婊級別的。牙尖嘴利,各種工于心計。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在寫方鴻漸和他老婆吵架的細節,看起來是那么的熟悉,這種吵架的場景幾乎在每一對情侶多多少少都有發生過吧,只是文中的這對,完完全全的解釋了什么叫暴力溝通。這段描寫也讓很多未婚男女對婚姻有多加了一層恐懼。
那么第二個問題:那個年代的有錢人是怎么生活的?
因為我沒錢,所以對于不管古代現代能揮金如土的人總有一種好奇心,他們是怎么賺到那么多錢的?
至少文中的幾位,幾乎沒有為金錢發愁過,也不愁找不到工作,即便是在戰爭年代,逃難時期的大家族也顯的是那么的歲月靜好。
如果不看圍城,我大概是會覺得抗戰時期全國人民應該都在水深火熱當中,但看了文中的各種歲月靜好,終于明白,即便是抗戰時期也是有戰區和非戰區的。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更多的關注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只有打到自己家門口才知道事態的嚴重性。像極了現在抗擊疫情期間,那些游行要求復工的人,管他死了幾百萬,只要沒有親眼看到,沒有親自得病,就等于沒有這回事。
所以有時候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我又發現讀書的好處,讀書為什么會讓人變聰明,因為,你眼下所看到的所有局勢和人性選擇,在歷史上總能找到類似的案例。人的壽命雖然只有不到一百年,但好在知識可以傳承,可以使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