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太吵,我只聽自己的心跳
2015年以來,微信大熱,自媒體進入紅利期,我們迎來了一個全民寫作的時代。有點小文筆小才情的人都開了個人公號,如今喜歡寫作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文字和更多人傳播分享,搭建自己的自媒體品牌。越來越多的企業更是利用各種訂閱號服務號做起了品牌宣傳和線上的服務營銷。
從表面上來看,這樣的時代發展似乎對喜歡寫字的人是友善的。它給予了我們寫作者更多就業和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近兩年大量衍生的職業新媒體運營/網絡編輯就是例證。
但是真正從事這行的人才知道,運營公眾號,實質是企業為了吸粉為了擴大產品知名度為了營銷產品而順應時代的手段。線上推廣能最大限度利用人們的碎片時間,覆蓋面廣,效果不錯,最重要的是——成本低廉,只要3000塊錢招聘一個自媒體運營即可,何樂而不為?
什么意思?說的再簡單點,你的寫作功底好壞并不重要,是否有文采?WHO CARE,是否有深度?WHO CARE,不信你去應聘新媒體運營的工作,面試官只會問你是否有段子手的功力,能不能逗逼?網上東拼西湊的段子植入企業廣告,一天的工作就算完成,我不認為這樣的公眾號能在時代的洪流中留下來。
我承認,這確實是個浮躁的時代。太多的人沒有耐心看完一篇長文章,寫一寫令人捧腹的段子的確能在短時間吸引更多的粉絲關注…直至2016年,全國的微信公眾號已達千萬個。真正用心在做原創內容的公眾號有幾個?
寫段子依靠惡俗的搞笑和轉載他人的文章做起來的微信大號不勝枚舉,所有人都在尋找一種速成的方式吸粉實現自己的營銷目的。自媒體行業畸態不斷擴張,有如當年的地產泡沫。但是別忘了,人口永遠呈上升趨勢,買房置業是中國人的剛需,而對于碎片化時間的閱讀/學習/娛樂需要,人們愿意投入的時間是有限的。
當越來越多的人來自媒體行業分一杯羹。有一天不可承其重時,必然全線崩盤。人們的手機里最后只會留下內心最有價值的公眾號。所以,微信的紅利期很快將過去,但真正用心的文字會被留下。嘿,那些對文字不認真的人,連做你對手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別管那些亂七八糟的聲音,用心寫下。
剛開始寫都是屎,不過屎寫一百天也就好了。
季羨林先生說,不寫到100萬字,不足以談寫作。筆者尚沒有資格談寫作,那我們就談談寫字這件事。
寫字給平凡人的生活帶來了太多的好處,反思,記錄,分享,甚至自我實現,稿費,成名得利…古語說文人相輕,我卻對有才華能堅持的寫作者欽佩有加。清高的人看不上網絡寫手,尤其覺得網上隨處可見的武俠/玄幻連載小說很low。網絡寫手唐家三少每年版稅上千萬,但他日更8000-10000字,幾乎從不間斷,把寫作當成一種修行,你行嗎?
想想我寫一篇兩三千字的文章,從構思到初稿再到修改后投稿,往往需要一個下午的時間,寫完已經感覺精疲力盡。簡書里的簽約作者,據我所知,大多數都是在大城市白天為生存奔波勞碌,夜晚回到出租屋辛苦幾個小時碼字堅持自己的寫作夢想。日復一日,風雨無阻。
捫心自問,簡書首頁熱門里的文章真的優秀到你我寫不出來嗎?不見得,如我自己,來簡書的第一天無心插柳柳成蔭,一篇《我不想做一個勤儉的好女孩》給我帶來了9千的閱讀量,大量陌生的讀者評論說感謝我的文章給了他們新的思路和看法。我整整興奮了一整天,不斷增加的喜歡和評論數對喜歡寫作卻遲遲不敢動筆的我無非是莫大的鼓勵。此后,我每天都絞盡腦汁選題碼字寫稿,期待再次得到讀者和編輯的”臨幸“。
可惜,并不是每天的文章都能受到編輯的青睞。幾次首頁被拒后,我最初的熱情也被冷水澆的幾盡熄滅,閑暇時刷刷朋友圈看看別人的文章。日子就這么一頁頁翻過。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和我同時注冊簡書的幾個小伙伴已經因為筆耕不輟成為了簽約作者,有更好的平臺和機會向他們開放;翻翻寫作水平跟我差不多卻早已開始接廣告實現盈利的公眾號的注冊日期,也不過小半年時間。就連今天深夜發媸的自媒體大號從注冊到今日也不過1年時間,初期沒有盈利,全靠運營者對文字的熱情在堅持。而今早已今非昔比,幾百萬粉絲每天坐等更新,運營者也早已用廣告賺得踢滿缽滿。
我終于明白了那句雞湯:世界上最難過的事情是我本可以。
所有的文字工作者,無論是作家,記者,編輯,自媒體大牛如咪蒙如周沖,誰不是哼哧哼哧每天弓腰駝背地在電腦前冥思苦想,打字如飛。誰不是在KTV的包廂里寫作;在搖搖晃晃的地鐵里寫作;在奔流不息的出租車里寫作;在醫院里左手打著吊瓶右手依然在電腦上碼字。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上得了首頁,獲得很高的點擊率。
他們依然在堅持,堅持本身就是個很牛逼的詞。
所以,你我寫字賺不了錢,那是我們不夠努力。
誠然,文字愛好者很多,但寫得好很少。你寫得不夠好,沒人看,很正常。但是你一直寫下去,像網絡知名寫手“一只特立獨行的貓”一樣,每天下班回家寫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她把這個習慣從23歲到30歲堅持了7年。如今她已經是版稅過千萬名利雙收了。
說實話,我個人覺得她的文章質量一般,但是她的努力,我真心佩服。同樣,我自己已經時隔多日未動筆了,再次寫起文章來明顯感覺到辭藻匱乏,言談無物。沒別的,不努力,我活該。
“堅持有個很好聽的別名,叫匠心。”
我很想和你們討論一下,現在的雞湯都在談努力,努力到底是什么?
我曾經參加了一個為期三十天的寫作自虐班,每天寫至少500字,堅持一個月,不交作業者踢群。入群費100元。大家為了不辜負自己入群時交的這100元,每天死活都要湊出500字來。有的人實在不知道寫什么竟然寫日記記起了流水賬,每天勤奮持續生產文字垃圾,還被自己的“努力”感動的一塌糊涂。
講真,我真的不覺得這叫努力。努力至少是,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大化。
不是一定要擁有某項技術才能稱之為匠人,廚師精心對待烹飪每一個步驟和細節,這是匠心;寫作者字斟句酌把筆下的每個文字都當作藝術品來創作,也是匠心。多一個字太多,少一個字太少。有明確的邏輯和精辟的段落總結,至少做到自己滿意為止。
夏達說每次趕完稿畫下最后一筆,她已經盡了自己能盡的最大的努力;安妮寶貝說她每次寫完一部作品,真正漫長而費神的是修改的過程,非得把多余冗長的文字刪的一個不剩為止。
這何嘗不是作者的匠心。
最窮不過要飯,不死終會出頭
大概我們中的很多人,公眾號的閱讀量只有兩位數,簡書里的文章上不了首頁,閱讀量慘淡。有人說,廢了那么多時間寫文字又沒人看,不是自嗨是什么?
即使沒有奢望過成為作家得名得利,看著一篇辛苦寫出來的文章被首頁編輯拒絕,還是會失落吧。
2015年的一部電影「我叫路人甲」,沒有明星大牌,普通人的故事給了多少人心靈的震撼。多少人在浙江橫店影視城,為了爭取電影里露幾秒鐘臉甘當群眾演員,揮灑著青春與汗水。有的人走了,又有人來了。其中有一個橋段很觸動我。
王昭,電影里一個擁有一副好皮囊的群演。他的口頭禪是:等現在的巨星都老了,影壇就是我的了。他總相信自己有一天可以稱霸影壇,卻在機會來臨時,在偏僻角落里做他的黃粱一夢。最終與機會失之交臂。在場觀眾無不扼腕惋惜:可惜啊,真可惜。
同理,對待我們寫字的人來說也是這樣吧。很多人有點小才情有點小文采,也夢想自己有一天能成為鼎鼎大名的大作家。卻不知道多少人死在了黎明前的夜晚。
寫到第100篇文章的時候才出了一篇爆文,得到了一個機會。很多人眼里只有這第100篇文章,其實真正起作用的是前面那99篇,這第一百篇文章帶來的機會,不過是上天對你堅持這99篇積累的饋贈。
路人甲里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你覺得時間過的慢,是因為你想趕緊收工。回家泡妞打游戲;我覺得時間過的快,是因為房東在家門口等著我。”
那么對于寫文這件事,就是“你覺得時間過得慢,是因為你想趕緊成功,出書成名賺鈔票;我覺得時間過得快,是因為我怕機會來臨時,我的努力夠不著機會所必須的實力。
寫吧,你的文字就是你的武器。你會拿著它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血路來。對我來說,比起寫的文字有沒有被看見,我更在乎的是,這一生有沒有為自己的夢想做過自己都會被感動的努力與堅持。只要我還活著,我就一定在路上。
晚年自費出書把這一生的堅持送給孫兒,送給自己。就是這一生最好的紀念。
與每一個從晨光熹微寫到星辰降臨,在文字夢里摸爬滾打,倒下又再次站起的你共勉。
我叫蘇曼卿,是追夢人也是路人甲,眼里有光,只想跑贏昨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