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醫案6》-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劉榮年醫案:
劉某,男,30歲。患傷寒陰結。因冬月傷寒,誤服寒瀉藥而成。
證見惡寒,腹脹滿痛,不大便二日,脈浮大而緩。顯系傷風寒中證。醫家不察,誤為陽明腑證,誤用大黃、芒硝等藥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惡寒,即表證末罷,雖兼有里證,亦當先解其表,仲景之遣法俱在。
今因誤用寒瀉藥,以致寒氣凝結,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脹大而痛更甚矣,幸尚在中年,體質強健,尚為易治。
【方劑】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以溫行之,則所服硝、黃,得陽藥運行,而反為我用也。
【處方】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棗2個(去核)。
服藥后,末及10分鐘,即大瀉2次,惡寒腹脹痛均除而痊。
【按語】傷風寒中,誤用攻下,則雪上加霜,陰凝而結,則大便不通,唯宜陽藥溫運,則陰結方開。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正為陽虛陰凝之證而設,雖多治胸滿,但本證病機與之相同,故投之規效,足見仲景之方妙用無窮也。
桂枝去芍藥湯癥
為胸陽不振,邪陷胸中,但未與痰、水、淤相博,且正氣仍能奮起抗邪,正邪交爭,故見胸滿與脈促。
促者,速也,迫也。
促脈在這里不是指脈跳六至一止,而只是指脈跳得很快,實際上就有數脈的意思。為什么在胸滿的同時會出現促脈?促脈屬陽脈,邪氣已經由表到胸了,心胸陽氣就會起而抗邪,脈來的就快。此時胸陽之氣處在不利的地位,雖然還能抗邪,脈來的還挺快的,但已經是力不從心了。
桂枝湯中芍藥酸寒陰柔,有礙胸滿,故去之,則變陰陽調和之劑為辛溫扶陽之方。據仲景用藥法度,
胸為陽,凡胸陽不利出現胸滿,都去芍藥;腹為陰,
凡脾陰不利出現腹滿,都加芍藥。
若兼見脈微惡寒者,為陽氣損傷較重,于上方中再加附子,以溫復陽氣。
桂枝去芍藥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僅一藥之差,但所治不同。
前方證之胸滿,乃胸陽痹阻之謂;
后方之胸滿乃胸中陽氣不足所致,可見虛實之異也。
從病情程度上講,后證重于前證,意在溫經復陽之中解肌散風,忌避重傷其陽。更為具體的癥狀,除脈微惡寒者外,兼有手足欠溫,形氣怯懦,氣短心悸,舌淡苔白等癥。
臨床中對于胸病,包括《金匱要略》中的胸痹病,如果出現了胸滿,或者胸痛徹背,背痛徹心,或者氣短,或者咳逆,只要屬于胸陽虛而陰寒之氣比較盛的,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都是有效的。
【臨床醫案】
一、胸悶(劉渡舟醫案):李某某,女,46歲。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療,每當入夜則胸中憋悶難忍,氣短不足以息,必須靠吸氧氣才能得以緩解。舌質淡苔白,脈弦而緩。辨為胸陽不振,陰氣內阻證。
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棗12枚,炙甘草6克。服藥2劑后證狀減輕,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劑后除。(《經方臨證指南》1993:5—6)
二、胸痛(劉渡舟醫案):王x x,男,46歲。多年來胸中發滿,或疼痛,往往因氣候變冷而加劇。伴有咳嗽、短氣,手足發涼,小便清長等證。舌質淡嫩,苔白略滑,脈沉弦而緩。此乃胸陽不振,陽不勝陰,陰氣竊踞胸中,氣血運行不利,治療當以溫補心陽,以散陰寒為主。桂枝9克 生姜9克 大棗12枚 炙甘草6克 附子10克,連服六劑,癥狀逐漸減輕,多年的胸中悶痛,從此得以解除。
三、胸滿痛(劉渡舟醫案):王某,男,36歲。自訴胸中發滿,有時憋悶難忍,甚或疼 痛。每逢冬季則發作更甚,兼見咳嗽,氣短,四肢不溫,畏惡風寒等癥。脈來弦緩,舌苔色白。參臺上述脈證,辨為胸陽不振,陰寒上踞,心肺氣血不利之證,治當通陽消陰。方用: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附于9克。服5劑,胸滿、氣短諸癥皆愈。(《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38)
按語:胸悶或胸痛,是胸痹之主癥,其病機主要是上焦心胸陽氣虛弱而陰寒之氣內盛,《要略》云: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因為胸為陽位似天空,心肺二臟居其內,營衛二氣由此而得以宣發。如果胸陽不振,陰寒內凝,陽氣不能布達而痹阻,心肺之氣血不暢。所以,胸痹的臨床表現,輕者胸中滿悶,重者則見疼痛,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有好療效。
三、傷寒陰結(劉榮年醫案):劉某,男,30歲。患傷寒陰結。因冬月傷寒,誤服寒瀉藥而成。證見惡寒,腹脹滿痛,不大便二日,脈浮大而緩。顯系傷風寒中證。醫家不察,誤為陽明腑證,誤用大黃、芒硝等藥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惡寒,即表證末罷,雖兼有里證,亦當先解其表,仲景之遣法俱在。今因誤用寒瀉藥,以致寒氣凝結,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脹大而痛更甚矣,幸尚在中年,體質強健,尚為易治。
用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以溫行之,則所服硝、黃,得陽藥運行,而反為我用也。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棗2個(去核)。服藥后,末及10分鐘,即大瀉2次,惡寒腹脹痛均除而痊。(《重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1959;73—74)
按語:傷風寒中,誤用攻下,則雪上加霜,陰凝而結,則大便不通,唯宜陽藥溫運,則陰結方開。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正為陽虛陰凝之證而設,雖多治胸滿,但本證病機與之相同,故投之規效,足見仲景之方妙用無窮也。
【臨床新用】
一、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減生姜易干姜,加人參15g(單煎對入),山萸肉30g,用治心陽虛衰之體。
心陽虛衰,氣陰易脫,汗出肢冷,脈散或微細,法當益氣復脈,回陽救逆。方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生姜易干姜。其實,該方中含有四逆、參附之義,加山萸肉者宜量大,不得<30g,充分發揮斂汗,固脫益陰的作用,若與陽剛之品相合,互得益彰。
例:患者,男,63歲。患冠心病多年,素體肥胖,血脂過高。突然晨發,隨即面白唇淡,額出冷汗,手足欠溫,憋悶心慌,按脈微細,至數不齊。聽診:心音低鈍,心搏無力,心律失常。測血壓:60/40 mmHg。心電示:心梗缺血。
初診:心源性休克。
辨證:心陽暴脫,脈律不整。
治法:溫陽復脈,益氣固脫。
方藥: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加減。
桂枝15g,炙甘草30g,炮附子18g,人參20g(單煎對入),干姜15g,麥冬30g,五味子12g,丹參30g,大棗12枚(擘)。
水煎取汁400ml,分4次服,日3夜1服。藥服3劑,血壓脈搏接近正常,繼服3劑,病情穩定。冠心病的常規治療,仍按前法進行。
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配羌活、獨活各15g,川芎12g,細辛5g,治寒襲肌表之肢體冷痛。風寒襲表,肢節冷痛,脈絡瘀阻,痹而不通。治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投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再配羌、獨活、川芎、細辛,辛散表寒,溫經止痛。之所以去芍藥,慮其酸寒戀邪,與寒濕痹不利,當以威靈仙代之為佳。
例:患者,女,22歲。于秋末冬初,田間澆灌,忽然北風驟起,氣溫劇降,寒風襲表,周身寒戰。夜半時分,頭疼身痛,肢節疼痛,惡寒無汗,四肢拘急,屈伸不利。證屬風寒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擬疏風和營,溫經通絡法,方投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增味。桂枝15g,甘草12g,生姜30g,蔥白3寸,大棗6枚,細辛6g,羌活15g,獨活12g,防風15g,秦艽15g,川芎15g,制附子12g,威靈仙18g。水煎早晚溫服。復診:藥服1劑,當夜周身微微汗出,畏寒解。繼服二三劑,肢節疼痛減緩,活動自如。續服3劑,病痛若失。
三、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配蜀椒12g,吳茱萸10g,黨參18g,半夏12g,厚樸15g,治療中陽不振,冷飲蓄胃,引發脘脹冷痛嘔逆癥。冷飲蓄胃,寒傷中陽,脘腹疼痛,嘔吐清水,四肢欠溫,唇白舌淡,脈象弦緩。方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義在溫陽散寒;加川椒者,殺蟲止痛;佐吳茱萸9g,半夏10g,化飲止嘔;生姜量宜大,最少不可<40g,降濁力彰;黨參15g,甘草10g,大棗6枚,益氣健中;諸藥和用,共奏寒驅飲散,痛休嘔止之效。
四、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配麻黃6g,細辛5g,半夏15g,茯苓40g,治療肺寒喘咳,飲凌心悸,口吐痰涎等癥。肺寒喘咳,飲凌心肺,倚息難臥,目為脫狀,身冷畏寒,嘔吐痰涎,此乃寒飲襲肺,陽虛飲停證,方投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須配伍麻黃5g,細辛4g,半夏12g,溫肺啟閉,飲喘得緩。方中選用桂枝、生姜、茯苓、甘草等,取“溫藥和之”之義;心氣不足,當加人參1Og(另煎對入);喘息難臥,佐蘇子12g,地龍15g,白果9g;痰多面腫,配桑皮30g,石韋20g,椒目10g,效果明顯。
處方
桂枝 9克(去皮);甘草 6克(炙);大棗 12枚(擘);生姜 6克(切);附子 5克(炮)
功能主治
治太陽病,誤用下法后,脈促胸滿,微惡寒者
用法
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調養如桂枝湯法
臨床應用
【臨床新用】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減生姜易干姜,加人參15g(單煎對入),山萸肉20g,用治心陽虛衰之體。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配羌活、獨活各15g,川芎12g,細辛5g,治寒襲肌表之肢體冷痛。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配蜀椒12g,吳茱萸10g,黨參18g,半夏12g,厚樸15g,治療中陽不振,冷飲蓄胃,引發脘脹冷痛嘔逆癥。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配麻黃6g,細辛5g,半夏15g,茯苓40g,治療肺寒喘咳,飲凌心悸,口吐痰涎等癥。
【新用方義】心陽虛衰,氣陰易脫,汗出肢冷,脈散或微細,法當益氣復脈,回陽救逆。方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生姜易干姜。其實,該方中含有四逆、參附之義,加山萸肉者宜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