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們只能從這本書中學到一件事,我希望是這件事:每次他們通過運用權力或權威強迫一個孩子去做某事,他們就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律和自我責任感的機會。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第九章,不可避免的親子沖突,誰應該贏?
【每日一拆】父母需求與孩子需求之間的沖突,不僅是每個家庭無法避免的,而且注定會經常發生。如何解決沖突可能是親子關系中最為關鍵的因素。不幸的是,大多數父母通常會用誰輸誰贏的觀點來考慮問題,把親子關系變成了一場權力斗爭,一場意志競賽。通常被用來解決沖突的兩種“非贏即輸“的方法,一是父母使用權力進行威脅,孩子投降,二是孩子使用權力進行威脅,父母投降。長期來看,兩種方法對孩子以及親子關系都是無效且有害的。
R:
很少有父母能夠接受這個事實,即沖突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它不一定是壞的,在任何一種人際關系中都是現實存在的。
被公開地表達并被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所接受的家庭中的沖突,對孩子來說比大多數父母想得更為健康。在這些家庭中,孩子至少有機會經歷沖突,學會如何應對。
任何人際關系中的關鍵因素:沖突如何解決,而不是發生了多少沖突。
大多數父母身陷于非此即彼的教養方法,因此把他們與孩子的關系看作一場權力斗爭,一場意志的競賽,一場分出勝負的戰斗——一場戰爭。
當沖突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發生時,大多數父母試圖用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解決沖突,以便讓自己獲勝,讓孩子失敗。另一些父母則總是向孩子屈服,因為害怕沖突或者害怕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前者被稱為方法一,后者被稱為方法二,在這兩種方法中都有一個人感覺被挫敗,通常遷怒于造成他失敗的另一個人。這兩種方法都涉及權力斗爭,對手會為了獲勝而不惜使用他們的權力。
使用方法一來解決沖突的父母會為勝利付出很大的代價,結果可以預測——孩子沒有執行這個解決方案的動力,對父母產生怨恨,父母在執行解決方案時遇到困難,孩子沒有機會發展自律精神。
方法二為何無效?這些孩子學會了怎樣用發脾氣來控制父母,怎樣讓父母感到內疚,怎樣對父母說氣人的、抗議的話。這些孩子常常不尊重他人的財產或感情,”我“總是第一位的。這些孩子很少具有合作精神,也很少幫忙做家務,在同輩關系中往往會遇到困難,最重要的影響是,孩子常常會對父母的愛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深陷其中的一個困境是,他們不是鎖定了方法一,就是鎖定了方法二,或者在兩種方法間搖擺,因為他們不知道除了這兩種缺乏效力的“非贏即輸”的方法以外還有其他可供選擇的方法。
I:
很少有父母能夠跳脫非此即彼、非輸即贏的對立思維,謀求和孩子的共贏。對父母來說,原本的天職就是盡其所能支持和幫助孩子的成長。然而,現實卻是,很多父母陷入了和孩子的意志較量,不是你聽我的,就是我聽你的,很難有意識地去找尋第三條道路。要扭轉這一現實,首先需要父母放下對立,從支持孩子成長的角度,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A1:
這一章的內容對我很是及時,因為兒子馬上就要進入青春期,以前的簡單粗暴的辦法越來越不足以解決親子之間出現的更多的沖突。通常,孩子爸爸會使用方法一,用自己的意志取代孩子的意志,成為總是要贏的那一方,而孩子出于畏懼,不敢跟爸爸正面沖突,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抗拒。
而我更多時候則在方法一和方法二之間搖擺,主觀意愿上希望尊重孩子,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當需求發生沖突,很難調和時,又會滑向另一端,對孩子采用方法一,過后出于內疚,逐漸回到方法二,循環再度開始。
于是親子關系很容易掉進非此即彼的陷阱,而我也常常自覺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平和地處理沖突。
親子關系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誰輸誰贏則是慣性的思維,如何在不可避免的沖突之中找到雙贏的方式,是特別值得思考的問題。
A2:
在進入下一章的學習之前,先細細盤點一下一直以來的溝通慣例,真如作者所說,常常陷入“非贏即輸”的溝通陷阱,最終導致兩敗俱傷。
對目前的溝通模式認識得越清晰,越有利于尋求除了這兩種方法以外的更好的溝通方法,期待下一章的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