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今年已經90歲了,因為爺爺早些年過世,就留下她一個人,當初爺爺過世后,爸爸曾提議幾個兄弟一起出錢把婆婆送到養老院,可是婆婆的大兒子和媳婦都不同意,于是三個兒子達成一致,婆婆由三個兒子共同撫養照顧,每個人輪流一個月端飯,看護。
這些年因為一直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就春節回趟家,每次回來就跟她買兩袋老年人奶粉,跟她說會兒話,有時候我會想,婆婆可能上輩子或者這輩子做了很多善事,所以才這么長壽。
但事實上好像并非如此,她的三個兒子,除了小兒子每天和她朝夕相處,其他兩個兒子一年看她的次數一只手都數得清,包括我的爸爸,無獨有偶,她的三個媳婦似乎都不怎么待見她,包括她的親生女兒,這些她的最親最親的人都住在她的隔壁,可是卻很少有人過來看她,哪怕陪她說10分鐘的話。
對于今年才回家工作的我,平日里聽的最多的就是媽媽和她的大媳婦私底下講婆婆的壞話,眉飛色舞,繪聲繪色,好像她們作為柴家的兒媳婦真的是吃盡了苦,受盡了罪,好像婆婆的罪行列下來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我媽還好,也只是偶爾附和兩句,婆婆的大媳婦也就是我的大媽還時不時在她老人家面前含沙射影,極盡諷刺,當然我那90高齡的婆婆是聽不到的,隨著年齡增長,她的聽力早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我們一般要扯著嗓子說話,重復兩三遍,她才可以聽到,而且她的牙齒早就已經掉光,平日總是杵著拐杖,駝著背,走兩步就氣喘吁吁,她讓我知道了什么叫骨瘦如柴,什么叫風燭殘年,什么叫形單影只,什么叫鰥寡孤獨。
雖然她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而且都住在她隔壁,但是很少有人過來看她,陪她說說話,就算偶爾有人過來一下仿佛也是出于應付,匆匆忙忙,除了我媽,她是一個很能侃的女人,去診所陪我掛點滴,她三兩句話就能跟旁邊病床的阿姨聊到相見恨晚的地步,事實上我也遺傳了我媽這點習慣,遇到老友,我可以一直滔滔不絕讓她們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但是在不熟的人面前,我也是個很內斂內向的姑娘,后來我覺得這個話多的習慣很不好,所以我開始通過寫日記來讓自己少說話,我不打電話,也不和別人聊天,有什么事,什么感慨,全部寫在日記本里,這樣我現在也成了一個話不多的姑娘,懂得有些話適合說給懂得人聽。
可是我的媽媽畢竟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她也不會寫日記,于是她只要有空,每天都去跟婆婆聊會兒天,聊聊最近發生的事,比如我回宜都了,找了份好工作,比如我又和爸爸冷戰了,比如今天爸爸又發脾氣了,比如她今天賣菜,最近在忙些什么。雖然她的這些行為爸爸很不以為然。他覺得媽媽無所事事,一天到晚跟一個90歲的老人聊天有什么意義,又能學到什么東西。但媽媽只要不忙,總是樂此不疲,我對此不發表任何意見,她開心就好。因為媽媽頻繁的過去聊天,婆婆似乎越來越喜歡,或者說依賴我媽媽了,她嘴里總是念叨“你趙平就是我的親人啊,就你對我最好啊”有時候媽媽幾天沒過去,她看到媽媽就會說“你怎么不來看我啊,這幾天怎么不過來了,你每天就過來轉轉啊”。就連我周末去看她的時候,他也是說“坐會坐會兒,”走的時候她還說“下午再過來坐會,明天也要過來啊”
從她的話里,我能深刻的感受到一個老人放下自己的面子,訴說著她那微薄的要求,她似乎在祈求我們有空就多去看看她,似乎在告訴我們,她很孤獨,需要我們的陪伴。
而事實上,放了寒假后,我只要忙完了自己的事,就去她那里坐會兒,然后在她前邊的屋子里畫畫,有時候我上午睡懶覺起晚了下午才來,她會說“反正你放假了,每天就在我屋里寫作業啊,只當是上班了呀,我一個人天天在屋里,你幺爹晚上才回來,我一個人也怕呀”。我說好,我每天都過來。
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也是敷衍,因為我并不是很樂意,過來講話又費勁,她的身上似乎有一股味道,她的屋子里也有一股味道,最重要的是從小到大,爸媽就在跟我洗腦,告訴我她們是多么含辛茹苦把我養大,爺爺婆婆是多么自私,多么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不給予任何幫助,又是如何的偏袒小兒子,對大兒子和二兒子兩家多么過分,總之她們就像祥林嫂一樣把這些痛苦的遭遇從小給我講到大,小時候我很幼稚,我不喜歡聽,我覺得哪有孩子講自己親身爸媽的壞話,又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孩子的呢?長大后,聽的多了,還是相信父母,然后有段時間甚至恨爺爺婆婆當初那么過分,欺負爸爸媽媽,過了這么多年,她們的孩子都成家了孫子都有了,卻還偶爾聚在一起憶往昔,訴當年,我就覺得不可思議了。
昨天晚上,我給媽媽好好上了一課,我說媽媽,既然你對婆婆那么好,經常陪她聊天,那你以后就不要再迎合別人講婆婆的壞話了,禍從口出,你不要做了一輩子的好媳婦最后因為一張嘴壞了自己的名聲,要么你就做個壞人,記恨到老,以后再也不去婆婆那邊一次。要么你就做個善良的傻瓜,不管過去婆婆做了什么,你還是做好一個媳婦應盡的本分,但是嘴巴上心理上就不能再心生抱怨。媽媽聽說同意了我的觀點,說以后再也不抱怨過去的事情了,但還是向我吐了一肚子的苦水。我心疼但也無可奈何。
媽媽的遭遇讓我回憶起我不諳世事的大學生活,媽媽嫁給爸爸后經常因為一些是非話而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最后吵架,爆發家庭大戰,最后兩敗俱傷。其實罪魁禍首就是一張嘴,一定是自己說話出了問題,才會引來口舌糾紛。
我在大學也遭遇過同樣的事情,18歲上大學是第一次離開家庭,獨立踏上社會。第一次住集體宿舍,和另外5個來自天南地北的姑娘住在一起,因為不諳世事,因為不曉得這個世界上還有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所以真的吃了很多虧。具體的情節我已不想回憶,只是大一大二那兩年的生活教會我:不要把每一個你遇到的人都當做朋友,不要以為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同樣善良的對你,永遠要記住:別人不是你爸媽,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對你好。并且從那以后,我給自己訂了個人際交往法則:永遠不在背后討論別人,如果有人在我面前講別人的壞話,我一定不聽,躲得遠遠的。因為我確實吃過這方面的虧,大學宿舍里,所有人都喜歡跟我講別的姑娘的壞話,最后當事人知道了,我成了眾矢之的,百口莫辯。當然也因為自己幼稚愚蠢的行為讓自己的心靈飽受摧殘,不過現在回憶起來,我最感謝的還是那段心靈飽受摧殘的生活,因為它讓我第一次感受到社會和學校是不一樣的,生活其實是有黑暗面的,它讓我成為現在這個有自己做人原則的姑娘,那就是——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所謂智者無憂,哲人常樂亦是這個道理。
只可惜上一輩生存的那個年代有太多的局限性,她們沒有試錯的機會,懵懵懂懂就嫁人結婚了,所以單純的媽媽也只能在婚姻家庭的瑣碎中摸爬滾打,尋摸著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哪像我們這一輩人這么幸福,從小到大沒餓過肚子,更沒吃過什么苦,在資源共享的時代,有太多的心靈雞湯,有太多的過來人經驗,讓我們可以在還沒結婚的時候就學習兩性相處,如何處理婆媳關系,如何教育孩子等等。
我希望我的媽媽可以真正的放下過去,放下痛苦,就讓過去的痛苦隨著歲月的流逝灰飛煙滅吧,有空還是可以多去看看婆婆的,講一些無關緊要的生活瑣碎還是有意義的,至少讓老人家不那么孤苦伶仃,生活還有個所思所想。
我還是會一如既往的每天去婆婆家上班,可能沒那么多時間陪她聊天,至少讓她曉得這個兩層樓的房子不是只有她一個人,還有她的孫女在屋里寫作業,至少她有一份安全感吧。
現在每天看到她,看到她步履蹣跚,上個廁所走兩步,歇三步,看到她只剩下皮包骨的瘦小身軀,看到她暗陳,毫無光澤,失去彈性,還生滿瘡痍的皮膚,她已不再是我的婆婆,在我心里她更多的是一位風燭殘年,孤苦伶仃,需要人陪伴和攙扶的90歲老人。所以不管別人怎么待見她,不管她以前多么不善良,被描述的多么恐怖和可怕,現在她只是一個需要陪伴和照顧的老人,而我有這個機會去陪伴和照顧她,應該感到幸福,因為被需要就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