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單位食堂吃早飯的時候遇到了同事小芳,黑黑的眼圈,拖著兩條腿慢吞吞地走在我身邊,一邊走一邊打著哈欠,完全一副沒有休息好的模樣。
作為過來人,我完全能懂小芳這個階段的辛苦,平時除了白天要工作,晚上還要做家務和孩子的功課要幫著督促和檢查,雙休日還要陪孩子到處去補課。
拿她自己的話說“自己就像一個超人,每天第一個起床,最晚一個睡覺,不敢休息更不敢生病。”
按理說小芳為了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的成績應該不會差到哪里去,但是愁云始終匯聚在她的臉上散不去,特別是遇到要月考的時候,她的眉毛都快打成了結。
我看著她那吃不香睡不著的樣子,真是替她著急,作為朋友我想好好幫她分析下原因。
根據她的敘述,我大概幫她羅列了以下幾條:
1.放學回家后他先是逗逗貓,再去遛遛狗,基本上要花掉一個小時
理由:他說在學校累了一天需要放松一下
2.吃晚飯時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不是看新聞頻道而是看“人氣美食”節目
理由:等他以后有錢了,他要吃遍天下的美食
3.做作業時要開著收音機,不是聽那些舒緩的輕音樂而是“娛樂正當時”
理由:音樂可以讓人放松
4.喝水、上廁所頻率太高
理由:口干
5.沒有固定的地方做作業,家里的老人經常跑來跑去找東西
理由:家里的地方小,同居一起的人多
6.總是在找筆、找紙
理由:忘了放哪里
7.背誦課文和單詞每天都放在作業的最后
理由:寫在本子上、要交的作業要先完成
等我寫完這張單子上羅列的幾條后,我基本上也就知道了她忙到現在一直沒有起色的原因。這讓我馬上聯想到最近閱讀的一本由美國作家卡爾·妞波特編寫的書《深度工作》。
這本書不僅是《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力薦的暢銷書,連比爾·蓋茨、馬克·吐溫、伍迪·艾倫、甚至是J課·羅琳這些引領時代潮流的行業翹楚,都是它所推崇的理念的踐行者。
書中提到的幾個觀點正好可以幫助到像小芳這樣始終處在困惑中的人:
1.深度工作會讓你變成精英
對于孩子來說,深度工作就是專心致志的學習,學習時必須要排除外界的干擾,才能讓心平靜下來。至于做作業時聽音樂而且是聽那種娛樂節目,家長要完全抵制不能任其自由。
2.拒絕無效社交和浮淺工作
無效社交在這里應該是指逗貓遛狗,和吃飯時看美食節目。本來回家后做作業的時間就不多,哪里還有時間去浪費呢?建議縮短和貓狗玩的時間在一刻鐘左右,晚飯時的電視節目以新聞為主,這樣既可以避免造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閉塞,又可以把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
3.會自己創造一個小型“避難所”
這里的“避難所”應該是指不被打擾的、獨立的學習空間。即使家里條件再困難,住房再小,也應該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幾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深度工作的經歷,而所有的深度工作也都是在這個獨立的空間里完成,比如書里列舉的心理學家榮格和比爾·蓋茨等等。因為只有在獨立的空間里心才會得到沉靜,才能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問題。
4.先要明確自己工作的目標
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分析:究竟哪些時間是浪費了的?那些忙碌是沒必要的?多線程的學習為什么不好?分析完后再一起制定一個實現可能性較高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易太大,再將它分解成每天里的小目標,家長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家長還要肯定地告訴孩子:每天向前一小步,堅持一定會帶來大改變。
做到這四點,相信問題應該已經解決了一大半,剩下的比如喝水、上廁所頻率太高,我的建議通過調整飲食結構,以清淡少鹽就能解決;還有讓孩子養成物品歸類的習慣,可以改掉每次做作業都要找筆找紙的壞毛病。
做到深度工作以后,孩子做作業的時間肯定會縮短許多,不僅他晚上能早點睡覺,而且家長也不用每天都跟著那么累。第二天讓孩子早半個小時起床,去完成那些需要背誦的課文和單詞,效果一定會比在晚上臨睡前要好得多。
書中還建議要為深度工作做一個記分板,根據記錄分數的高低舉行定期問責。這樣哪里完成得好,哪里做得欠缺,會讓人一目了然,然后根據這些又能做出相應的改進……久而久之,孩子就能走上良性的循環中,他才有可能在學習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