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宋老師
01.
想象一下,如果你早晨上班的時候,在公司走廊看到了你的上司。你滿臉笑容,揮了揮手,向他打了一個招呼。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對方卻沒有理睬你。
這個時候,你會產生怎樣的想法以及有何種情緒反應?
帶著這個問題,我曾經在課堂上問過不少的學生,得到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怪。我將學生的答案分為了兩大類,一類是悲觀派,一類是樂觀派。
悲觀派的回答包括:糟糕,可能是我最近有什么事情把上司給得罪了;完蛋了,我在公司沒有前途了;我總是一個不招人喜歡的人等等。
跟隨悲觀派想法的情緒反應就是有些許憂傷、一上午都感覺心情沉重,或者是持續(xù)的郁郁寡歡。
樂觀派的回答包括:可能是上司正在考慮問題所以沒看到我、上司的視力不好所以沒看到我、我長得太帥了容易和別人產生距離感(超自戀的答案,哈哈)等等。
因此,樂觀派并不會有什么強烈的情緒反應,很快就會把這件小事給淡忘,然后精神飽滿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當中。
02.
也許有人會說,萬一上司就是想通過不理睬你,來表達對你的不滿呢?沒錯,的確也有這種可能。
然而,真正的樂觀派,絕對不是“把頭埋進沙子里的鴕鳥”,對所有的危險信號故意視而不見。他們能夠基于現(xiàn)實而隨時調整自己對一件事情的認知,努力地和自己的消極思維進行辯論,從而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
一個真正的樂觀派會也許會這樣想:“如果上司真的是因為對我有成見而不愿理睬我,也并不能說明我一無是處,至少我曾在某些方面取得過成績,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或者是,“沒有人會一直被鮮花所包圍,每個人在工作中都難免會碰到問題,只要我更加努力地去工作,一定可以重新贏得上司的青睞和好評。”
總之,無論發(fā)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樂觀派總能努力地去調整自己的認知來掌控自己的情緒,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當中。悲觀派則很容易被負面想法和消極情緒所吞沒,表現(xiàn)得畏手畏腳、憂慮重重。
時間久了,樂觀派就會越活越成功,悲觀派則會越活越失意。
03.
上面這些內容,其實也反應了心理學當中“情緒ABC理論”所涉及到的主要觀點。
“情緒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所創(chuàng)建,他認為導致我們情緒后果(Consequence)的往往不是誘發(fā)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Belief)。
換句話說,對于同樣一件事情,由于我們會采取不同的認知方式,因此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情緒反應。正如同樣是看到半杯水,有的人會說“太好了,還剩下半杯水!”有的人則會說“太慘了,還剩半杯水了!”
也就是說,我們所感知到的這個世界到底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往往不在于這個世界本身是什么樣子的,而取決于我們采用什么樣的眼光(認知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
因此,如果想要更好地掌控情緒,就要積極地改變我們的認知,將偏悲觀的認知方式調整為更為樂觀的認知方式。
所謂樂觀的認知方式,在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的眼中,應當是這樣一種認知方式:
將失敗或挫折看作是暫時的、特定的、由外在的原因所造成的。即,“我最終可以通過自己積極主動的努力,來改變不太令人滿意的現(xiàn)實。”
想想看,為什么發(fā)明家愛迪生一生當中能夠申請1097項專利呢?這實際上和他樂觀的認知風格很大的關系。
面對困難和挫折,他總是能夠掌控住自己的情緒。當他實驗了1000種耐熱材料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燈絲的時候,記者問他:“您失敗了1000次,為什么還不放棄呢?”愛迪生給出的答案是:
“我沒有失敗1000次,我是成功了1000次。我成功地證明了哪些方法是行不通的。”
啥也別說了,干了這碗雞湯吧。
04.
當然,要想更好地掌控情緒,僅僅靠一兩次的認知升級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采取持續(xù)不斷的行動,來強化和鞏固新的情緒反應模式。
在社會心理學著作《影響力》當中,羅伯特·西奧迪尼曾經指出:
人有很多固定的行為模式屬于那種“一按鍵就播放”的行為模式,機械而規(guī)律,很難改變。
例如,有些人過于敏感,自尊心特別強,很容易一句話就被激惹到,然后大發(fā)雷霆。這種暴脾氣好像一輩子都很難改掉。
在之前的家庭生活當中,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很容易因為一句話就被惹怒,然后朝家人大發(fā)雷霆。每次發(fā)完脾氣之后,又感覺對家人傷害太大,懊悔不已。但是下一次,我又很容易被同樣的話語所激惹,再次發(fā)脾氣。
后來我讀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下定決心想要改掉自己的壞脾氣。每次忍不住發(fā)怒的時候,我會強迫自己去采取一些更加具有建設性意義的行動,而不是馬上發(fā)脾氣。
比方說,努力克制自己的沖動、重新對憤怒的想法進行評估、思考并選擇更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緒。
開始的時候,忍住不去發(fā)脾氣很難受,我覺得自己很壓抑。
但是當我一次又一次地堅持采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去處理憤怒情緒之后,我的壓抑感開始逐漸消失,同時家人也給了我很多積極的反饋,最終我竟然就慢慢變成了一個脾氣溫順的小綿羊。
05.
我想說的是,我們其實可以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來改變我們原有的那些不好的情緒反應方式,然后替換成更加積極的情緒反應方式。
哈佛醫(yī)學院神經研究學者阿爾瓦羅.帕斯庫爾.勒奧納認為:“在整個生命的過程中,可塑性是貫穿一生、時刻進行的正常狀態(tài)。”
我們的每一次認知改變和行為方式,實際上都是在重新塑造我們的大腦神經回路。
如果我們下定決心要掌控自己的情緒,那么開始的時候會很艱難,因為原有的神經回路也許會很強大,很難馬上改變。
但是,只要堅持采用更加積極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那么新的神經回路就會不斷得到加強,最終我們掌控情緒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悍。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上面這些內容,那就是:要想要真正地掌控自己的情緒,那么就要不斷地去升級自己的認知方式、堅持不懈地去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掌控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