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公元528年,北魏內亂,北海王請梁武帝發兵助其登位,一番權衡,武帝出于戰略布局同意出兵,于是派一人領7000余眾北伐,自此拉開軍事史上傳奇大戲的序幕,7000將士轉戰千里,歷47戰,攻32城,所在皆克,孤軍直入洛陽城,那這主帥是誰呢?這么拉轟!還有更拉轟的呢,“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隨著童謠唱遍天下,白袍之名人盡皆知,他就是---陳慶之!就連老毛讀《陳慶之傳》都忍不住嘆道:“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陳慶之率僅7000余人創造輝煌戰績,還有老毛當年四渡赤水的經典戰例,以及朱老總提出的游擊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都反應出最最重要的兩點:快、以及有生力量擴大戰果!
岳爺爺曾說:“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游擊戰術用于投資需要關注的就是周期、以及保本增值,適用于已經有了一定資本,需要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階段跳躍、累積財富的時候,所以怎么著也得有兩萬以上的、無后顧之憂的、可用于激進投資的資金,這個時候就可以運用游擊戰術快速擴大戰果了,我自己就是這么干的,事實上直到現在也在企圖從游擊隊向正規軍轉化的過程中。
以小博大、并鍛煉耐心以及紀律的莫過于外匯現貨市場了,個人是拿500美金每天根據基本面專注于一種品類,澳幣、歐元、日元等,固定下單0·5手,止盈50點,止損30點,200-300杠桿,爆倉周期越來越長,耐心越練越好,前后其實也沒多久,不出百日就能基本穩定盈利,關鍵是打磨出極好的耐心以及如鐵的紀律,在我看來,什么MACD,什么布林線,所有的指標統統都不那么有用,只有簡單的趨勢和K線,越簡單越好,只要練成耐心和紀律,平均每天30-50點利潤是沒問題的,這么下來一年頭上累積20萬以上資金根本就跟玩似的。這是最適合游擊戰的市場,實時入場、實時平倉,累積便利,我個人感覺百萬美金以上就是另外一種正規軍式的玩法了,偏向于戰略分析,價值取向,穩步推進,超出我的能力范圍,所以我現在一般不操作外匯了。
如果資本累積到30-50萬之間,就需要規避風險,做資產配置了,確保每年5-10%的收益。保值型的不動產(Immovable Property)以及一些保險類(Insurance)的產品以及美元類的資產都可以考慮作為錨來配置,根據年齡一般建議50-60%的資產作為不動產錨定,20%作為激進型投資。不動產包括土地、房屋、礦脈以及采礦權等,因為我國只擁有租賃權,不具備永久產權,所以嚴格來講在我國的房屋等還不算不動產,不管咋樣,我自己是在澳洲的房產和土地等作為錨的,當不動產也在上升通道的時候,就可以既有錨定作用,又是穩定的現金流和融資、增值、獲利工具,這種情況下才是完美的游擊場地,比方說十五年前的中國房地產,以及兩年前開始的澳洲以及英國房市,利用銀行70-80%貸款囤房,出租產生現金流,半年一升值,繼續Top Up融資再投,游擊戰精髓全在這里,三年翻至少兩倍也跟玩似的。
當我認為的新趨勢股權投資成熟,也就是適合新一輪游擊戰的戰場出現時,聚焦于天使到A輪,這時候怎么打游擊呢,投人唄,有過創業經驗、品行靠譜的創始人活到A輪后的概率還是極高的,雖然我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入行時間不長,而且投的也才5個,可目前表現還都不錯,兩個尤其好,接下來我只需要在進入下一步融資時考慮是退出部分變成實盈還是繼續持有過B輪的風報比,確保效益最大化,就是說進、出不到一年就可有50%到80%的利潤,這不是游擊戰是啥?而且資本方很多都是這種套路。
舉個例子,某大型集團老總的助理發現一個可對接集團產業鏈條的商機,馬上和老總說明出來創業,老總表示支持并投資成為股東,四個月后,剛有了產品雛形以及團隊架構,老總以集團聲譽做背書為新公司融資數千萬Pre-A輪,一年頭上,老總及集團資源的兩大資本機構進入并作核算,簽訂備忘,欲投1·5-2億,估值10-15億以上的話需要達成多少注冊用戶,目標一完成,資金注入,然后又有一大批資本方領投的、跟投的繼續估值,直到最終抬進IPO。簡單、粗暴、有效,這才是賺錢,跟做事關系并不是很大(本例子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最后還是呼應昨天寫的文章,在現代金融體制下,資本運作其實就是撈錢是一種玩法,做事呢,是需要不停打磨、不斷積累的,以賺錢為目的的做事是很辛苦的,銘記自己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