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答應了別人遲早要被逼債的。妹子實習遇到困惑向我訴苦,我答應梳理一下思路寫文給她,結果前段時間拖延癥犯了,拖了半個月。結果妹子逼債,分分鐘要砍死我的節奏。問題比較典型,正好寫來給正在實習的半職場人、大學生一觀。
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實習期間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妹子進了家小型互聯網企業,做的是運營的活,在工作間隙突然發現自己做的工作并不能為公司帶來直接效益,和我訴苦說“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妹子說完,我仔細的回憶一下當初實習時是否也想過這個問題。盡管年代久遠,但是我確信自我進職場以來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這次玩個大的,把問題升華一下:我為公司帶來什么價值?
事實上,除了銷售、BD等一線部門,其余崗位很少能直接為公司帶來效益,包括多數管理層。如果你陷入“我做了這項工作,好像并沒有為公司帶來進項啊”這樣的思維模式,除了影響個人積極性外,并沒卵用。公司就是個規則化的團隊,各個成員的職責不同:銷售直接為業績負責,賣出產品或服務為公司帶來現金流;采購(產品)部門篩選貨品,提供銷售支持,為購買轉化率負責;客戶處理客戶意見,為顧客、采購(產品)等部門建立溝通橋梁,可以提升重復購買率和凈推薦值。這時候你會發現:無論哪個部門,都在為“賺錢”部門提供支持。換句話說就是你的勞動成果需要通過銷售、BD等一線部門來變現。
宏觀范圍來講并沒什么卵用,這里面還牽扯到“如何保持積極性”的話題。大型公司一般會有成熟的績效考核制度,績效考核上的指標變化便是自己努力成果(就是我很惡心的KPI制度)。這種情況下,大家按照公司設定的數據指標工作,每項工作成果對應的是指標變化,倒也可以短期內反應工作,保持積極性(制度理想目標)。而小公司一般是沒有成系統績效考核的,通常是某人一拍腦門定個公司或小組目標,用情懷號召大家共同努力。就算小老板有心為每個崗位制定具體的考核指標,一是設定成本太大(照抄不一定合適),二是考核成本過高。
激情總有燃盡的一天,如果長久沒有成果鼓勵,疲倦、怠慢終會降臨。這時候你便需要為自己制定指標來反映工作成效了。根據妹子的崗位舉些指標,公眾號運營的數據反饋比較多:一次閱讀量、轉發量、總閱讀量、每日新增粉絲等等。作為乙方,這些數據在賣廣告的時候都是甲方所關心的。你每天關注、提升這些數據,銷售人員在賣廣告時便會增強議價能力,原本軟文是200元/篇,經過你一個月的努力,數據有明顯好轉,這時候完全可以提到300元/篇(排除市場變化因素)。這多出來的100元便是你的勞動成果,也是你為公司帶來的價值。
寫到這里,我多少有些驚訝:“我能為公司帶來什么價值”這個角度思考問題特別棒,這個問題不止關系到公司,更關系到你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太多人不會從這個角度思考,而只關心自己工資太低、工作環境不好等從自身角度看到的問題。
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如何打發工作中空閑時間
對于職場老油條而言,當然不算什么難題,隨便泡泡論壇、看個新聞、刷刷微博也就打發了。妹子剛進職場碰上這個問題,我還是要從“政治正確”的角度給點建議。
我實習的時候,也經常遇到這個情況。后來老大多次發現我上班期間做點雜事,就單獨約我出來談心。說了些職場基本規矩和從校園進入職場應該怎么轉變適應的問題,其中提到“空閑時間怎么用”,交代給我一個任務:總結每星期的重大資訊、搜集有用的內容(網站、公眾號、微博等等,我搜集的習慣就是從這來的)然后分享給全公司。現在看做的就是今日頭條的活:當個信息過濾器。我完成的還不錯,受到公司歡迎。
實習生在公司的作用比較尷尬:除非特別缺人或有成熟的培訓體系,不然很少有公司能夠一環接一環、成系統的給實習生任務。磨合期間,上司又不知道你具體能力,給你的時間可能過于寬松導致你并不知道接下來干嘛。依照我的經驗,我有兩點建議:
1、當你有空閑時間時,主動向上司說明情況,等他給你安排。這個便是我說過的“主動性”體現,有了這個職業習慣,對以后的發展有好處;
2、自己發掘活,做點正式員工不想干的。像我上面做的工作,換做現在交給我,肯定敷衍了事,一點興趣都沒有。公司中這樣可挖掘的活其實很多,這些活并不重要,甚至短時間內都體現不了價值,但是你做了,讓別人感受到后,對你感覺就會改觀。多勞者總是受到普遍歡迎。
當然,如果發現空閑時間特別多,缺少實踐機會,那就趕緊走,也不建議“拿著工資自學”的思想,從長遠來看,弊大于利。
至于你說的“辦公室政治”,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從學校到職場”的心理變換。這個話題和“如何鍛煉技能”待我拖兩天后再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