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堅持最久的事,我幾乎是沒有的。因為一直以來不管是他人抑或是自評,最多的就是:三分鐘熱度。做什么事情都堅持不久就會失去興趣,可以說“沒耐性”是我最大的缺點。
但有一件事(或者不能稱之為事,應該是一種情感),卻是我一直堅持不懈的,那就是對家的眷戀!
從我記事起,每次跟著媽媽到外婆家做客,白天跟著表兄弟姐妹們玩得可開心了,但是當天一暗下來就想回家,無論外婆媽媽怎么逗我就是不肯留下來,可是因為外婆家離得比較遠,用當時的交通工具回家已經是不可能了,所以那晚是眼淚陪伴著我入睡的。后來每當媽媽要帶我們到外婆家做客我都會先問:過不過夜?過夜的話我就不去。為了這個沒少挨媽媽的罵,也經常被姐姐妹妹取笑,但我卻頑固地堅持著。
初中開始到城里讀書。一開始我是不愿意的,因為到城里讀書意味著我必須離開家,但是最終扭不過爸媽的威逼利誘服從了,但是戀家的心一直沒變。在市區的家雖然有奶奶在照顧,但我一直都不當那是家,只有爸爸媽媽在的那個才是我真正的家,周六上午一下課立即騎上自行車往家趕。無論是春天的梅雨,夏天的烈日,秋天的北風,冬天的寒冷都阻止不了我回家的腳步。
上了大學,離家幾百公里,每周回家是不可能了。可是無論大小假期,都義無反顧地坐上長途客車,風塵撲撲地出現在家門口。遇上小長假,爸媽總是心疼地責備我說:“坐車的錢還不如跟同學出去游玩,吃頓好的,這樣來回奔波你不累啊!”而我總是倔強地頂回去:“我才不要呢,我就要回家。”
后來參加工作了,單位就在江的那邊,直線距離不遠,但如果要過江,便要到下游的一個渡口坐船,或者經過上游的江東大橋,無論從那個方向走,都要繞大半圈。剛畢業時還買不起摩托車,每天回家也是不可能了。只能晚飯后走到江堤上,看著波光粼粼的江水,遙望著江的對面,想起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而此時,我的鄉愁就是這潺潺的韓江,我在這邊,爸爸媽媽在那邊,那么近,卻又那么遠。
再后來結婚生孩子了,回家的腳步并沒有放慢,依然保持著回家的高度熱情!只是現在每次回家都是攜家帶口,熱熱鬧鬧地回!
家,在我心里是一道最美的風景線!小時候戀家是藏在閃亮亮的眼淚里,長大后戀家是藏在每次回家的步履中,父母在,家就在,我的依戀也就在。四叔曾開玩笑說戀家的人沒出息,但我愿意當那個最沒出息的人,戀一輩子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