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的賀歲檔里,《瘋狂的外星人》并不是首選。第一遍看過之后,無論笑點還是淚點,也覺得沒有《新喜劇之王》扎心,當時第一感覺就是,姜還是老的辣,星爺還是星爺。
但是第二遍再以拆解的眼光去看片時,逐漸就感受到了寧浩的片子劇本之扎實,各種黑色幽默玩兒得很溜,立意也要深一些。
相比寧浩之前的“瘋狂系列”,以及他的其他片子,這部片子確實沒有那么繁復的線索。但是情節也算跌宕。
相比姜文的片子,又沒那么燒腦,都是黑色幽默,但是不需要太費腦子的解讀。
但是為什么要“相比”呢?寧浩就是獨一無二的寧浩。賀歲檔的導演都有自己極強的辨識度,就連韓寒也是。
第一次這樣細致拆片,收獲很大。拆解過程中逐漸悟出一個喜劇的重要元素:沖突感。
目前我能想到的,能夠產生喜劇效果的沖突感有以下幾類:
一、配樂與場景的沖突感
印象比較深刻的幾處:
1. 外星人開始落地的配樂。配民樂,有嗩吶有大鼓,似乎在暗示好戲即將登場。
2. 頂級特工出動,配樂變成交響樂。肅穆的音樂更陪襯一場搞笑之旅。
3. 外星人被泡進酒罐子里,配樂:難忘今宵。之前特工出動時的肅穆交響樂也延續了難忘今宵。似乎暗示特工的全球搜索馬上就有結果了。
其他喜劇片也經常有這種配樂造成的沖突感。
比如陳思成兩部《唐人街探案》,1用了《粉紅色的回憶》,這首曲子自始至終穿插影片。以至于片子結束,耳邊還是“夏天夏天悄悄過去留下小秘密”……簡直不要太洗腦……
2用了《往事只能回味》,韓寶儀的老歌,也是很洗腦。
在周星馳的《功夫》里,也有這樣的沖突感。就是在星爺被包租婆追趕的那一場戲。
這個情節還有另一層沖突感,就是用一種不可能跟現實之間的沖突。就是這種追趕,還用插在背后的刀做后視鏡,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但是被演繹成這樣,就特別有喜感。
物品擬人化,和人擬物化的時候,都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