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與朋友聊天的過程中,他對我說:我非常羨慕你的淡定的選擇,這似乎是你這個年紀不該做的事。
1
回想起來,我似乎確實走了一條別人看不懂的路。也似乎是走不通的路,2013年我從學校畢業,在同學們都去找工作的時候,我覺得還有希望再接再厲提升一把,結果證明失敗了。去找工作,經歷了幾次失敗之后,總算找到喜歡做的工作。隨后像個奮青一樣,沒日沒夜的工作,順利在2014年和2015年實現了花天酒地的浮夸人生。隨后跌入低谷,比剛離開學校的時候體重增加了15KG,至今還沒減下去。2015年在同學們都還沒結婚的時候,率先結婚生子。2016年離開了供職3年稱之為喜歡的事,擇業。2017年乘著政策的春風,創業了。似乎一切都簡單平凡,沒有急著買房還貸款,當然這歸功于我的媳婦。
2
在很多人眼里,我是個還算上進的年輕人,事業看起來發展的也不錯。從大約是2014年開始我堅持發早報的習慣讓我有動力在今年開始寫作的時候堅持日更,雖然中間斷了幾次,在同齡人都在拼命賺錢養家的時候的我在看書,寫字,學投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當你做一些大家看不懂的時候,你注定就是一個孤獨的存在。
3
淡定的心態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最重要的是養成是思考的方式,就是積極主動選擇自己的人生。
堅持寫作總比堅持胡思亂想來的更有效一點,因為從前自己總是在幻想生活的各種可能性。
當這種可能性躍然紙上,再根據可能性列幾條關鍵組成因素,大多數都是胡思亂想。
在大腦里可以胡思亂想,但是寫成一個觀點,卻需要完整的內容串聯,其中的各個要素,都會更好的思考方式。
讀書就是在迷失中尋找方向。就像一群人在大海中迷路了,遠方的一盞燈塔會照亮前進的路。
4
仰望天空發呆也會度過一天,匆忙奔跑走街串巷也會是一天,高朋滿座把酒言歡也是一天。你想度過怎樣的一天,都是由你自主選擇的一天。積極主動也是在美國有著職場圣經的之稱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當中最為重要的基礎習慣。
事實上你最終也只能做積極主動的一類人,就像在職場老板永遠只會夸一種叫主動找事做的人,而不是另外的等待分配任務的人。
不管你愿不愿承認,積極主動迎接挑戰的一類人最終都獲得了更好的結果,工作當中是這樣,生活難道不更應該積極主動的對待嗎?區別就是工作當中你是為公司的結果負責,生活當中你的未來是為自己負責。
選擇了積極主動,就勢必要放棄隨波逐流。所以因此你也會跟其他人看起來非常不同,或者說叫特立獨行。
現在人們還總習慣通過朋友圈來看你的生活狀態,好像不發生活狀態就跟你不在了差不多。
5
這個年紀該做什么?事實上,只要是正確的事情,什么時候做都不晚。甚至是應該越早越好,就像創業這件事,從本質上來講,一個人創業就是想嘗試去掉中間環節為社會做出直接貢獻,底層邏輯是可行的。
這個年紀該做什么?任何時候其實都該想自己的一生要做什么,可恨時光匆匆,大多數人只是被生活俘虜,在高壓之下喘口氣都覺得很舒服,更不用提大口的呼吸新鮮空氣了。在他們眼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亞歷山大。
這個年紀該做什么?無論什么年紀,都不該忘記最初的夢想,都不要放棄嘗試更多的可能性。夢想也只有去做了,才知道行不行。
這個年紀,該明白,有些路注定要自己獨自走過。
很多人迷茫,不知道怎么過,一條建議是不妨拼命做現在手頭做的事。
想象一下這件事最好的結果是什么?
你還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