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起的紙質書


?從高中開始,買書的習慣一直保留下來。每個月買上幾本,十多年下來書籍的數量已然過千。在讀書人中,這個數字稱不上體面,但遇到搬家或是整理,同樣讓人苦惱。近日又把散亂各處的書籍排序、歸置到三個大書柜中,足足耗費了一天時間。腰酸背痛之余,不禁替紙質書的未來感到憂慮。


很多人喜歡紙質書的質感,喜歡捧著一本書閱讀的感受,覺得那才叫真正意義上的讀書。誠然如此,可這種感覺的代價正變得越來越大。許多人都發現了這幾年人文社科類的書籍定價越來越高,如果這還屬于勒緊腰帶可以勉強維持的話。那么,大城市日益上漲的房價,正在使得保存紙質書的成本成倍提高。買一平方米買的書可能只需要1萬元,但在市中心要存放這些書可能需要2-3萬元。十幾年前那些學富五車的學者、教授家里的書哪個不是少則數千、多則上萬,而如今在大城市一間陋室尚且難求,清苦文人勉強求得一間,還要跟書搶地盤,真讓人哭笑不得。如此說來,買個IPAD、Kindle之類的電子閱讀器看書,將萬千典籍裝在這巴掌大的空間里,實在是個經濟的選擇。

另外,果然坐擁數千本書,尋找起來也是件難事。就算按照類別一一安置妥當,但用起來通常要跨學科、跨門類,沒翻幾本就亂了。電子書卻容易解決這個問題。很多閱讀器帶有自動歸類、檢索功能,再雜亂的書搜索一下,也就可以快速得到。當然,這不是在鼓勵隨意安置自己的電子書。駕馭海量的電子書,我們要對搜索來的書進行樹狀結構分類儲存。大類別有小類別,小類別之下還可以細分,自己根據需要建立自己的多層級目錄。文獻就被結構化地儲存在腦海中,利用起來或許比通覽一柜子平面化的書要方便些。


最后,也許有些人仍然會基于自身的感受,找出電子書如此這般的不足之處。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紙質書的發展已經處于一個停滯期,從進入工業化生產以來,紙質書在技術進步上的速度已經大為緩慢,更多的是在對一個成熟體系進行小修小補;而電子書的發展伴隨著閱讀設備的進步而不斷實現超越。五年前我們對電子書的理解或許還停留在電腦前正襟危坐地閱讀,而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捧著各種移動設備,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閱讀。閱讀設備的進步并未停滯,材料技術、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乃至于人類閱讀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都給電子閱讀發展帶來想象空間。這種充滿希望的進步,或許才是對于紙本書最致命的一擊。

紙質書作為一種知識傳播的形式并不會隨著電子書的出現而滅亡。只是,在這個大時代的讀書人還是需要偶爾抬頭看看,潮流所至。潮流所至,關乎人之所至。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