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讀書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三篇「閱讀的最終目標」
在上一篇讀書筆記中提到閱讀社會科學類書籍,由于其主題往往是一個關于人類系統(tǒng)性知識,所以在閱讀此類書時,需要用主題閱讀法來同時閱讀多本相關的書。
關于主題的閱讀的相關問題以及個人理解,在本篇讀書筆記中,你將會看到。
篇章介紹
內容概括
在本篇中,作者主要從四個方面講述『主題閱讀』這一概念:什么是主題閱讀?為什么要用主題閱讀?主題閱讀中所遵循的原則是什么?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是什么?
一、什么是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當讀者就某一主題,同時閱讀多本相關書籍時所采取的一種閱讀方法。在主題閱讀中也包含了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這兩種之前提到的閱讀的方法。這兩種閱讀方法是進行主題閱讀的前置準備。
二、為什么要用主題閱讀?
1.能幫我們縮短同時閱讀多本書的時間。
2.增進我們的閱讀技巧。
3.長期來說,能幫你更好的認識世界和自我,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2.3點是建立在閱讀一本超出你能力的書上面,也就是對你有用讓你“痛苦”的書上面)
三、主題閱讀時所要遵循的原則?
1.不同作者所表達的主旨思想最后用自己的話進行歸納匯總。
2.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不同作者思想的異同點。
3.重點關注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是什么,而不是在文中所提的如何做的方法。
四、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是什么?
1.檢視主題相關的書籍,篩選出相關書籍。
2.確定主題的含義,進一步篩選出相關書籍,并找出與主題相關的章節(jié)。
3.根據(jù)主題的含義,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
4.總結不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并把他們的思想結論進行歸納分類。
5.把不同層次的問題和相關思想結論再一次進行歸納分類。
(在進行這五個步驟時,要在時刻注意保持客觀性,不被任何一個作者的語言所吸引,平等對待每一位作者所表達的主旨思想。)
中心思想
作者通過對主題閱讀相關問題的講述,希望讀者多讀好書(好書指的是對個人有用,超出個人能力的書,作者在后面列出部分他認為的好書),獲得一個心智的真正的成長。心智一定程度就像人的肌肉一樣,太久不用會導致萎縮。
個人總結
篇章理解
在本篇作者介紹主題閱讀的相關問題中,強調了不管是在主題閱讀前中后的那個階段,都要保持閱讀的客觀性。即不要被任何一個作者的主旨思想所吸引,從而導致對其他作者主旨思想的輕視。
要保持絕對的客觀性,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做到,我們在看待或討論各種問題時,總會不自覺的夾雜著個人的情感判斷和一些“思想偏見”,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見一些“本性”的改正是多么的困難。
如果我們把客觀看問題改成真誠的看問題,當在看待一個問題或與人討論一個問題時,把重點放在他說的是什么,而不是如何說的上面,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些情緒的干擾,做出不理智的行為來。
就如我們去問路一樣,你問路人,從A到B怎么走?這個路人告訴你一個結果,結果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也可能是部分對的,關鍵是我們按他說的從A點走到了B點。
在這個問路的過程中,我們只有關注他說什么就好了,至于他說話的語言、態(tài)度以及神情,對我們從A點走到B點一般關系不大。
但是,當我們看待一個問題或與別人討論一個問題時,往往容易受到語言、態(tài)度以及神情這些因素的影響,關注點在她是如何說的上面去了,而不是,他說的是什么?想表達什么意思?想想我們自己與別人討論家庭、工作或謀一事實新聞時,是不是多次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
思想的聯(lián)系
關于“真誠地看問題,多關注說的是什么,少關注如何說”這一思想,在上面的問路過程中,不自覺的契合了這一思想,哪么我們生活中還有那些現(xiàn)象與這一思想有聯(lián)系或者能被這一思想所解釋了?
想到之前買水果的一個經(jīng)歷。
“小伙子,這些水果一共58.7元”
“給,大爺,一共60元,不用找了”
“小伙子,看你這么爽快,那旁邊的水果我按原價給你”
“好勒,多謝大爺了”
“一共43.4元,你給43元算了”
“好勒,給”
“小伙子,沒事可以常來坐坐”
“好的,大爺再見”
我為什么之后又買下了40元左右的水果,是我還有需要嗎?還是我覺得便宜劃算嗎?還是被大爺基于互惠回報的話語所打動?
大爺之后說的是什么:要我另外買一些水果,價格可以便宜點,我需的是什么?其實只是前面買的58元的水果,但是我還是被他豪爽語氣所感染進行了購買。
可能上面的例子對我們個人的影響比較輕微,最壞的結果就是部分水果沒人吃而亂掉。想想我生活中吵架甚至最后打起來的事例就知道了,基本上注意力都在如何說的語氣上面了。
最開始往往是在爭論某一件事(注意力還在是什么上面),之后爭論爭論著可能就是情緒上的宣泄了(此時注意力幾乎都在如何說上面了),在一陣罵娘之后往往就升級為動手了吧.(雙方或一方有脾氣特別火爆的情況特別容易出現(xiàn)。)結果就是·········。看下圖:
在說完上面兩個反面例子之后,現(xiàn)在來說一個帶有正面色彩的例子,畢竟世界還是需要正能量的。
首先想象一下以下場景(也可能你之前遇到過類似的場景了):
“一個英語或其他課上,老師現(xiàn)在需要幾名同學配合表演一下書中所描述的場景,不幸的是,你和幾名其他的同學被老師選中,幸運的是,在你上臺的過程中摔了一跤,雖然摔的非常難看,但是沒有出現(xiàn)不治的內傷”
此時,我們大多數(shù)人(包括我),可能都會把注意力放在剛剛出糗的那個動作上面去了,覺得的大家會如何看待這個出糗的行為,對這件事會一直念念不忘,之后上臺要做的事基本上心不在焉了。
這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看”上面去了,光在乎別人的看法去了,最后造成干啥啥沒味,吃啥啥不香了。如果此時把注意力放在“是什么”上面會有什么結果了。
“在央視2012中國電視劇年度明星盛典中,老藝術家田華準備在簽字臺上簽名時不慎在臺階上踩空,摔倒在地。一旁的工作人員趕忙跑上去攙扶,而已85歲高齡的田華,難掩疼痛,坐在地上約5分鐘后,確認并無大礙才站了起來。起身后的田華笑容依舊,面對鏡頭,這位老藝術家甚至還拿自己摔倒打趣道,“這回我真是出彩兒了”。
當你出糗之后,關注這件事本身之后,就知道這件事與你接下來要上臺的事關系不大,不管你是否進行自嘲,你的自嘲觀眾是否能夠接受,接下來上臺要做的事基本影響不太了。
可能有人會說,一般能自嘲的人都是有過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我們能自嘲嗎?其實也不一定要自嘲,只要此時知道接下來要做的是什么就可以了,當你真的上臺做完某件事之后,也說不定會有人說你鎮(zhèn)定。
『你說的是什么?你是如何說的?』其實只要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可能還有許多地方與此有關。
思想的應用
既然,生活中有許多地方與此思想有關,那么肯定在一些地方,我們能用這種思想去避免一些我們以前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看書或做其他事時“走神”可能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通病,就如我剛寫下前一句話之前也走了個神,去看了一篇無關本文寫作的一則新聞去了,而忽略我要做的事是什么了?
想了想,為了使這種走神現(xiàn)象有那么一丁點好轉,決定應用這個思想做一點改善:
一、在貼紙上寫下要多關注『是什么』,我現(xiàn)在要做的事是什么?少關注『如何說』,這么吸引人的新聞標題或其他文章標題與我現(xiàn)在做的事關系大嗎?沒事多看幾眼貼紙。
二、貼紙不在身邊時,多在腦海里重復貼紙上寫的內容。
其實做事走神一般自己還能接受,有時候自己會因為自己沒做對某些事而感到深深的愧疚,遙想當年考試時因為把一道作文題意思,領會錯了,掉了分,在考試之后一直在自責,現(xiàn)在也經(jīng)常因為自己不能按照自己之前設定的目標而推進感到悔恨。
遇到類似的事情之后,大多數(shù)人(包括我)都會對自己說:“自己為什么這么蠢?自己自制力為什么這么差?自己都開始討厭自己了?”好像這種話,自己貌似跟自己說過很多次了,總感覺那里不對。
如果當我們遇到類似的事之后,首先開始不是自我責備,而是考慮“是什么”會有什么結果了?
當在平時練習或考試中,如果事后發(fā)現(xiàn)一道“簡單”的題沒有做出來,面對這一事實,首先承認這件事是什么:我沒有做出這道關于XX類型的題。(此時用具象化的XX類型來代替我們認為的簡單),接下我們思考的方向大多數(shù)會是:為什么我們不做出XX類型的題?是之前沒復習到還是復習不牢固等原因,而不是我真他娘的蠢,為什么這么簡單的題都沒做出來?(不排除部分鉆牛角尖的人還會這么想)
從上面可以看出,當我們從是什么開始思考時,相比當初執(zhí)著于題目“簡單”或自己“粗心”等其他原因去思考,對于下次避免此類問題發(fā)生,是不是要好上那么一點的。
上面說到走神看新聞,我發(fā)現(xiàn),我們在看新聞報道時,容易被有些新聞報道所表明的立場所引導,而忘了新聞本身說的是什么,從而可能忽略了事情的真相,當在對類新聞評論時輕則胡亂罵娘,重則······。
這是前一陣子,火了幾天的新聞。我們看到標題以及看完相關視頻之后的第一想法,支持他娘的這位明間科學家的研究,反對SB方舟子的嘲笑。如果當時你也是這樣,那么恭喜你,再看一遍圖片上面說的話,之后去尋找真相,“真相只有一個”,柯南經(jīng)常說的。
雖然是什么的定義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此之重要,但是,在熟悉大前提的基礎下我們是可以忽略這一步,來提高效率,例如,你想要泡妞,就沒必要其深究妞的定義了。等你真正的定義好了,可能妞已不在了。
雁北飛,人北望,
拋閃煞明妃也漢君王。
小單于把盞呀刺刺唱。
青草畔有收酪牛,
黑河邊有扇尾羊,
他只是思故鄉(xiāng)。
最后,用這首與主題毫無關系的小令來做個結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