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眾號里,來自北京的有600余人,來自上海的有500余人,差不多個字占了我這個公眾號粉絲的十分之一,但是上海的讀者們,撐起了我50%的贊賞,在這里先感謝一些魔都的讀者們。上海的公司也普遍很專業,我偶爾兼職的幾家咨詢公司都是上海的公司,每次業務前會一絲不茍的、郵件發來協議,然后讓我確認,唯一做過的一家北京的公司操作不僅不專業,而且客戶還頤指氣使,鼻孔都快沖到天上了,從此后找我做咨詢的公司我都優先選擇上海的公司。
這幾天老月經問題“上海互聯網到底錯過了什么機會”又被炒了起來,但是有點遺憾的是總是些老生常談和觀點拼湊,既然是在看不下去,那么就決定自己說點什么。
若干年前北大的孩子們,創造了一個政治傾向坐標軸,以左中右來對人們的政治傾向進行分類。如果北京是一個左派,那么香港就是一個右派,而上海是處于一個中間派的位置,左派的做法極端又自信,右派的做法自卑又刻薄,而中間派有可能擁有了兩者的優點,但是也往往有了兩者的缺點。當中國大陸未能工業化,且遠遠落后于世界的時候,右派就極其強盛,彼時的上海不僅是中國第一城,而且更是遠東第一城,當中國大陸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小的時候,左派就很強大,北京的經濟總量從民國時期的不足上海五分之一奮起直追,達到了京滬雙子星的位置,不僅有政策原因,更有大環境的影響。
舉了這么個例子說的很明確,上海的今天的位置不算差,未來的前途也無比光明,但是以往的上海以一己之力占據中國三分之一的產值這種局面是不會再出現了,更何況這是一種病態而不是一種常態。真正前途堪憂的香港,買辦階層的尿性,多少年來都是如此,壟斷和壓制生產力是買辦們獲利的唯一渠道,未來上海的支柱產業,不管是什么產業都很有機會,只要清理掉了公子小姐和買辦們,其前途都是無比光明的,但是目前來看上海的互聯網發展的不算好,原因只是缺乏相應的人才。
有人不大同意,說上海擁有四個985,六個211,在全國的高校水平僅次于北京,為什么說上海互聯網的問題在于缺乏人才?這里的問題在于大家對于人才的理解非常的有問題,高校資源眾多,只是擁有了大批的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之后,是從事互聯網工作的基礎,而不是導向,真正的人才是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再經過相關產業工作學習的人,才有可能被稱之為人才。
1)互聯網依舊是個大分工的時代
在農業時代,我們的從業人員基本不存在障礙,一個西北農民在安徽種小麥基本不會出現很大障礙,就算被發配到福建種水稻,也很快能適應,撒種,施肥的工作分類并沒有將人員很嚴格的隔離開來。
但是在工業時代,工人們和技術人員的分工就比較明顯了,一個高級鉗工,去做化學試劑會很難,一個紡織女工去做扳道工也會很困難,因此,工業社會第一次出現了分工概念,因為大家面臨的工作量太大,且太復雜了。
到了我們籠統的做了劃分,一個互聯網公司總是大致分為產品技術和市場運營兩個大類,在這兩個大類之中,產品技術又分為產品,技術,測試,市場運營又分為運營,市場,商務,公關等等小類,在這若干的小類之中,實際上存在跨界的障礙的,比如說一個技術人員,在接手產品工作時會有些手足無措,或者一個市場人員在去寫代碼時會有很多的障礙。因此,互聯網本身或許不需要分工(早年獨立制作人一個人全包,以及一些個人開發者也可大行其道)但是互聯網產業一定是一個分工的產業。
2)互聯網人才的培養機制來源于企業
有了分工之后就需要必定的人才培養機制,之前有一種觀點說,北京高校云集,為北京的互聯網提供了大量人才,這種觀點看起來貌似很正確,實際仔細思考卻有很大的誤區。
僅以一個程序員來說,一個工作5年的百度本科前端其薪資要遠遠超過一個從中科院軟件所畢業的博士,其他工作,以產品經理,運營,市場來說,其的薪資水平更多的以其工作年限且所服務過的公司和項目為重,而基本不會與其所受的高等教育有所關聯,那么好了,我們發現了另外幾個爭執已久的問題的答案。
在培養互聯網人才的方面,百度,騰訊,阿里,小米,京東,360這六家企業所培養的人才遠遠超過了中國的985和211高校,這是讓人很尷尬,又有點兇殘的事實。
我們再對于北上廣深四個城市進行對比,看看哪個城市從這六家公司的培養之中收獲最大呢?
北京:百度,小米,360,京東
上海:騰訊游戲,阿里
廣州:騰訊微信,
深圳:騰訊
杭州:阿里
于是乎,我們可以看出來,北京仍舊是造就互聯網人才最多的地方,且優勢之大,大的其余幾個城市都無法追趕,搜索人才,安全人才,北京獨占,電商人才北京與杭州對半分,游戲人才上海僅有一部分,廣州和深圳分別擁有中國最好的移動社交人才和PC社交人才,至此,中國互聯網的人才被瓜分殆盡,上海在其中的站位有很大劣勢,僅僅有一些游戲研發人員,且游戲又不是一個關乎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領域。
于是乎,結論很明顯了,也許上海也曾經發展出了搜索,發展了電商,發展了一個非常好的點子和項目,在天使階段他們一帆風順,但是就在發展成為一家大公司時候歇菜了,因為找不到足夠的人來支撐自己的企業規模啊。
曾幾何時,盛大創新院也做過很多很不錯的項目,但是發現壓根沒法進行下去,整個上海地區都無法提供足夠的人來干活。同樣的點子,出生在上海和北京,就像一個小孩子出生在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在智商,情商一樣的情況下,兩個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3)互聯網人才的培養具備信息的稀缺性
很多年前,我們發現報紙上報道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例子,工人王大毛,努力自學成才,取得了自考的文憑,努力自學,取得了焊工,鉗工等多種證書,但是在互聯網業,這種例子是基本不會出現的,因為信息具備稀缺性。
一個人如果在西部某上村生存一輩子,其再努力也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搜索產品經理,因為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搜索產品經理的信息是稀缺的,其不會是像王大毛一樣,通過圖書館借書,網上用百度搜索,而學習產品,成長的唯一方式是來北京,然后進百度,才能逐漸接觸并且學習。
前兩天我一朋友去攜程,工作兩個月后,回來告訴我,最大的收獲是明白了攜程后臺的一套CRM系統,這套系統是目前全國唯一的。
結論也很明顯了,上海的年輕人,如果要不斷的成長,思維進化,其就需要不斷地接觸這些唯一的信息,京滬互聯網的中層的差距是巨大的,因為兩地的年輕人成長環境差距太大,上海的攜程,大眾點評,能提供的唯一信息遠遠少于北京的百度,小米,京東,360,美團。
這也是為什么經常上海的公司辛辛苦苦做了10年,卻容易被北京的公司3到5年內拉下馬。
4)培養無望,實際上還擁有一個接盤的機會,可惜上海沒有接住。
既然培養無望,那么唯一的解決思路就是接班其他城市培養的互聯網,接盤北京培養出的互聯網人,也足夠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南京發展自己的互聯網公司了,但是接盤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前不久我的很多朋友開始從北京南下深圳,普遍是各大互聯網公司工作4年左右的人,也普遍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結婚,即將生子。然而北京并沒有給予一個寬松相對舒服的環境,考慮到深圳的落戶政策,決定南下,即便其房價很貴。
要知道每個城市的戶籍政策都很嚴格,要想接盤,需要拿出足夠的房產補貼和戶籍政策,讓數量眾多的互聯網勞動力能夠落戶,買房,結婚生子,這方面上海依舊堪憂。魔都是一個國企和外企唱主角的天下,每年的落戶資格也大都給了這兩家,君不見很多魔都的外企咨詢公司,一年能給予員工的戶口數量,足夠大眾點評和盛大吃四五年了,即便這些海外泊來的咨詢公司對魔都的貢獻遠遠比不上攜程,點評和盛大。無他,除了北京是個特例,剩下的城市哪個城市如果沒有辦法壓制住自己的土霸王,自然就沒有實力去接盤這些人才,也自然談不上發展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經濟是個新產業,新產業的發展必然會遭到原有產業的圍追堵截,上海最輝煌的時候就是其工業能力最鼎盛的時候,我相信2B層面的互聯網機會仍是廣闊天地,真正的機會遠遠沒有到來,不過要想在廣闊天地里大有可為,依靠的千萬不要是買辦和舊產業,能從現有的戶籍分配政策里擠掉多少虛的企業,才能接手多少人才,才有希望在互聯網產業上追上國內的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