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早上醒來就得知朋友投某專欄沒通過,心中很是挫敗。細細看過她的長文后,我真的被她的文字打動,深刻感受到她付諸于這篇文章上的心血,也很理解她的沮喪與挫敗,當下便開始安慰她,并談談我對這件事的看法。
說來也巧,上周末我正好經歷了一遍她的心路歷程。有所不同的是,我的文筆沒有她好,并且只是用來練筆的文章,機緣巧合下需要分享給他人看,但因為自身寫作水平有限、對這件事重視卻又不自信,認為自己寫的東西很糟糕,分享出去后沮喪了很久,輾轉難眠,于是便開始思考<寫作這回事>。
為什么沮喪、挫敗?
因為寫得不好。
為什么寫得不好?
文章為命題作文,分享最喜歡的一本書。而自己在閱讀的時候并沒有同時構思文章,看過就過了,沒有形成思考并同時記錄,導致下筆時無從寫起,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去回顧。同時,自己的文字并不是華麗的風格,而是更加樸實,但在文章中卻力求語句的精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自己的寫作設置了障礙。
既然寫作的過程這么糾結,為什么要寫作?
記得Rita的課程中,開篇就提到“寫作前要知道的三件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寫作的目的”。當時我的回答是“記錄生活,分享感悟”,這是我內心最直接的反應。而我也很希望身體束縛在都市一方的我,能夠通過這一塊小小的電腦熒屏,輸出我的觀點,與更遠方、更多的思想交流碰撞,也借此來看世界。
個人寫作風格
與寫作的淵源可以追述到小學,從小學時我們就開始接受寫作的課程,對我來說大部分的作文考試都是一段糾結的時光,我永遠會是考試結束前交卷的那么幾個人之一,一篇作文往往要醞釀很久才憋出800個字符。而有個主題的作文我卻永遠是下筆如有神助,這個主題叫親情。往往這個主題我都會拿優秀作文,在講臺上邊讀邊哭得稀里嘩啦,帶領著臺下哭得稀里嘩啦。回想起來,寫作就像講故事,帶有真情實感的故事才會打動人心,而故事的辭藻相較而言并沒有那么重要。
除了課堂作文,日記在我高中生涯中充當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承載了很多女生的小心思以及青春期的成長,每天晚自習時分對我來說最開心、輕松的一件事就是寫一篇日記。
由以上的兩個方面可以看到,對我來說,寫作是真實情感的抒發,是想法的表達,是生活的記錄。我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我可以用真誠去打動人。辭藻固然重要,但文章的內容卻更為重要。抓住特點,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另外,寫作的過程雖然會痛苦,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否則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擺正心態
Rita在寫作課程上提及,寫作前需要做的努力,其中之一便是心理準備。經歷了這件事后,才更加理解這四個字。為什么說寫作需要分享出來,除了別人能夠給你意見和建議外,在分享的過程中,自己也會更加嚴肅認真的對待自己的作品。練習寫作的過程中,需要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想法醞釀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此外,外界對文章的反饋,甚至是不同的觀點,與大神們的差距,心理落差感,這些也都需要自己調整、擺正好心態。
要知道,大神們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寫作訓練,才達到如今的水平。而我們,只有不斷練筆、接受意見、修改、再完善,才有可能縮短與大神們的差距。
就像阿信寫詞時的態度一樣,“寫好,再回頭重寫,改一行,然後變成剩一行,那就是我的倔強。”
所以,大量的練習寫作,了解并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勇敢的分享文章,接受外界的意見。相信有一天,我們獲得的將不只是某一個平臺的肯定,而是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