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和李宗緯致敬李宗盛的《越過山丘》最近風頭正盛,褒貶不一,找來聽聽看了,不敢說高下,但是心中自然有明顯的偏好。
我有一個小看法,不一定對^ ^
不管是李宗盛大哥滄桑而舉重若輕的嗓音,還是歌詞中大徹大悟心懷激情的老年人,都對充滿困惑的青中年人充滿了誘惑。反觀這首致敬,李宗緯年輕的嗓音沒有為歌加分,而歌詞中的第一人稱的“我”,也有一種故作老成的尷尬。不過致敬夠不上原本的經典,本也是世情。
我對李宗盛大哥有些生疏,但是在困惑的青春期,畢竟有老狼、葉蓓、樸樹、許巍陪伴了許多日子,因此對高曉松較為熟悉。《月光傾城》里,他是出走的少年,一點點懂得,一點點回味,一點點成長的悵然若失;《模范情書》里,他是剛剛畢業的學生,回味充滿陽光、樹影、新洗的衣服的香味但無疾而終的初戀;《b小調雨后》中,他是畢業情侶,在工作在生活中磨掉激情愛戀漸行漸遠;《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他終于變成失意的中年人。而現在,即使過去了十年,或者幾個十年,他依然好像在少年人和中年人之間振蕩,有時是仗劍走天涯追逐遠方和詩的此間少年,有時悵然回憶奠念青春無悔卻永遠卡頓似的不再成長走不到大徹大悟。這一點體現在致敬走過中年惶惑的《山丘》中就是掩蓋不住的尷尬,一個尚失意不知人生所往的中年人假裝看盡世事佯裝瀟灑、指點人生那么飽滿而充足的尷尬。我沒有批評或者諷刺他作曲寫詞,也不是懷疑他的才華,其實我還是挺羨慕他的精力和記憶力的,只是說每個人都有合適與不合適,而這首歌只是恰好最大程度暴露了他的不合適。這是老狼的憂傷、葉蓓的青春、零點的莽撞、李宇春的獨立于時間外,甚至是《彼得堡遺書》和《殺了她喂豬》的滑稽都不能填補的時間感。
上面說褒貶不一,其實形容的清淡了,看到對這首歌的批評都上升到對他本人的人身攻擊,說什么中年人濃厚的自戀感,哈哈,自戀就自戀唄,沒有傷害別人的自戀怎么都變成攻擊點了。不過這種厭惡感有跡可循,似乎是人成長中難以避免的自我厭棄的某種投射。試著回憶一下,無論是中學時代喜歡屌屌的周杰倫,還是大學里搖滾的躁動,或者是后來唱失意失戀的陳奕迅,一直到工作以后才聽懂的李宗盛,我們對歌詞中快我們一步的人生的憧憬和共鳴有多強烈,對還停留在人生上個階段的的擺脫就有多急切,只有真正跨過這個階段再回頭看,才能讀懂當時未來得及細細體會的人事。簡單了說,中學時期,我還不懂得情愛卻自以為是,有很多不知如何形容卻如鯁在喉的憤怒,所以喜歡周杰倫,他唱出了我們的想靠近卻不敢觸碰,幫我們在歌里向“惡勢力”反擊;成年以后進入大學,喜歡會過渡給知人事情愛與生活皆有遺憾的陳奕迅,安慰我們的反抗無力,開始有些急于和還喜歡周杰倫的弟弟妹妹們劃清界限;等到蹉跎成中年人,會重拾對周杰倫的喜歡,會發現歌里有自己都不曾察覺的心跳,才明白過去嫌棄的恐怕是自己“看山不是山”的幼稚。喜歡原版《山丘》的聽眾,本身就是25+的人群,開始困惑、正在困惑、剛剛解惑、豁然開朗,在這些過來人眼里,致敬版本的故作成熟之明了,大概就像照鏡子,提示每個人看到了自己的窘迫,更容易激起反感罷了。
最后,各花入各眼,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還是希望音樂人們多多創作,聽眾們理智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