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戰爭
科威特戰爭于1990年8月爆發,是伊拉克對科威特發動侵略戰爭,其意圖將科威特變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五個月后,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伊拉克不但被迫放棄了科威特,本國各項發展也遭到巨大破壞。
在經歷了十多年國際制裁后,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第二次戰爭,徹底消滅了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
名稱
科威特戰爭
地點
科威特
時間
一九九零年八月
參戰方
伊拉克、科威特、美國
結果
伊拉克戰敗
戰爭背景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與科威特圍繞石油問題宣告破裂。
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很快占領全境。
8月7日,美國軍隊開赴沙特阿拉伯。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
戰爭結果
科威特國王胞弟法赫德親王在指揮戰斗中重傷身亡,五名王室成員戰死,科國王埃米爾·賈比爾率部分王室成員逃往沙特阿拉伯。
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后,于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并從科威特撤軍。
本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后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打下了伏筆。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1990年1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517億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10,015億桶)的65%,天然氣24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13.7%。日產石油約1,450萬桶,約占世界石油日產量(6,360萬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約1,200萬桶,約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 萬桶)的43%。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766.1萬桶,其中20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26.9%;西歐日進口石油823.5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427.6萬桶,占51.9%;日本日進口石油548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354萬桶,占64.6%。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進而占領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并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畫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