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摟定寶塔山
? ? ? 延安,原名膚施,西北邊塞重鎮,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是北宋王朝對抗西夏的前沿,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宋代名相韓琦,范仲淹到此鎮守。范仲淹的隸書崖題刻“嘉嶺山”與“胸中自有數萬兵”,在寶塔山的懸崖上赦然矗立,潔折光亮。尤其是《漁家樂,秋思》一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峰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句子雄奇飄逸,可謂是字字妙玉,不僅在文學史上千古流芳,而且“濁酒一杯家萬里”,“將軍白發征夫淚”的詞句,更是令人感概萬分,唏噓不已。
? ? 然而真正使延安譽滿天下,名垂千古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結束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這里,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3年的崢嶸歲月,從此“革命圣地延安”不翼而飛,婦孺皆知,與“革命搖籃”井岡山,“紅色故都”瑞金,并駕齊驅,為中國革命做出巨大貢獻,不僅名載世冊,更記在中國人的心里,而延安更以時間長,對中國革命影響大,似乎更深入人心。以延安為題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不勝枚舉,青年時代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杜鵬程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賀敬之的《回延安》。尤其是“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的句子,讓人心潮澎湃,激情難抑,也更引起人們對革命圣地的向往。仿佛看見忠厚樸實的陜北老鄉“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迎過延河來。”而來訪的客人心情激動“滿心話兒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進親人懷”,或“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貼在心窩上”。暢想七十余年前,延安革命形勢如火如荼,多少熱血青年冒著坐牢殺頭的危險,從全國各地奔向延安,延安大學,魯藝,自然科學院,民族學院,(后統稱“延安大學”),由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周揚先后任校長,培養出多少個
才德兼備的學者與革命家,為中國革命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還有那“在黃河之濱,聚集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她那“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親自制定),更是獨樹一幟,是教育史上一朵艷麗無比的奇葩。
? ? ? 可以說,延安不以歷史沉淀而消沉,隨歲月變遷更激越,而“延安精神”更是以蒼海桑田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因為延安精神代表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同心同德,顧全大局,團結奮斗的精神,以及勤儉節約,無私奉獻,先人后己,不怕犧牲的精神。因而可以說,革命圣地延安和“延安精神”,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存。
? ? ?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全世界人民都向往著你啊,革命的圣地延安”。在青年時代就十分向往能到紅色的延安一游,五十余年這種冀望不以歲月變遷而沖淡,在近古稀之年,攜老伴專程從山西老家,坐高鐵,乘普快,打出租,在近黃昏的時刻來到延安的象征一一寶塔山畔,了卻多年未實現的夙愿。雖然延河水不再是滾滾咆哮,而寶塔山景點經過多次的修繕,但范仲淹蒼勁的隸書仍巍然聳立在寶塔山崖,尚保留著歷史的厚重,我仿佛看見周副主席策馬越延河的場景,也仿佛看見小八路在延河邊飲馬,或捧起清涼的河水擦拭汗漬漬的面孔,也仿佛看見埃德加,斯諾在延河邊勾思著《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也仿佛看見白求恩辭行寶塔山奔赴抗日前線,用銀色的手術刀救死扶傷,發揚著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在游人中,有一群人身著灰布軍裝,紅星頭上戴,紅旗兩邊栽,更讓人穿越歷史,不禁感慨萬千。
? ? ? 也許是到下班時間了,寶塔的門掛著大鎖,讓那些想拾級而上攀上塔頂,腑瞰延安城全貌,領略黃土高坡的壯闊無垠的人十分失望,但絲毫不以花60元的門票,二十元觀光車票而懊惱,這正是革命圣地延安魅力之所在啊。
? ? ? ? ? 2019年5月30凌晨一點于延安維也納國際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