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這是轉載的筆記。

文章來源:http://www.canyin88.com/baike/31287/zhongguoyinshiwenhua.html#d3


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

飲食文化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風味多樣。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

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藥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并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谷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并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于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后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谷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昂汀币彩桥腼兏拍??!豆盼纳袝ふf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蹲髠鳌分嘘虌?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筑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于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于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制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制造學;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于這么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肴饌、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于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飲食文化與食療養生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吃喝住行中,吃又位列第一,可見古人對于飲食是何等的看重。古有“民以食為天”之說,飲食在維持生命、促進健康、延年益壽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古人在豐富的飲食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理論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飲食養生理論和文化。人們不單單只求有的吃,能吃飽,更加注重怎么樣吃得好,吃得健康,吃的養生。因此古人留下的這些理論和文化對我們今天的飲食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飲食,是人體從外界環境吸取營養與能量的主要途徑,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與表現,是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氣足、精充、神旺、健康長壽。飲食養生理論是伴隨中國烹飪的產生而產生的,隨著烹飪的發展而發展。

中國烹飪飲食的變化和發展也始終是在哲學思想、養生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禮樂,飲食時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飲食養生;陰陽家和醫家的陰陽五行,四氣五味;釋家的禁欲修行,創導素食等等,這些有關飲食的哲理,對中國烹飪的影響是深遠的,故中國有“醫食同源”之說。由此可見,飲食對人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飲食者,人之命脈也”。人的身體之中,陰陽的運行,五行的相生,沒有不是由于飲食的作用的?,F代醫學也認為,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條件,對人身健康是至關重要的。飲食得宜,可以攝取各種養分,延年益壽,許多疾病都能通過飲食來預防、緩解。飲食失當,又是致病折壽的原因。所以,現如今許多人光從口味出發來考慮飲食問題,是很不夠的。醫食同源是中國養生文化的一個鮮明特色。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食用、食養、食療、食忌”之說。醫食同源的思想觀念,使中國形成了獨有的傳統和制度。醫家用食方,烹飪師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為很自然的事情。而現代也有營養學這一專門研究,醫食同源實際上就是將醫療和食養緊密地結合起來,使醫和食共同為除病延年、養生健身服務。另一方面,我國歷代養生學家都十分重視“飲食有節”?!安挥麡O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薄耙共豢啥嗍场?、“一日之忌:暮勿飽食”等等。眾多養生家都贊同“太餓傷脾,太飽傷氣”的觀點。善于養性的人,饑飽應當適度,饑餓了就吃飯,口渴了就飲水,要少量多餐。

人體是一個平衡的整體,能量的貯存、轉化、利用也要不斷地在更新過程中保持平衡,適量的運動是維持這一平衡的必要條件。應該做到飽中有饑,饑中有飽。吃得太飽,加重胃腸負擔,對消化不利,特別是在臨睡前尤為不宜,能量過剩,除造成身體肥胖外,還可導致多種疾病。女生對于這一點尤為要注意,這可是減肥大忌餓。同時,注意五味平和,勿使過偏。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酸屬春,苦屬夏,辛屬秋,咸屬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別用酸、苦、辛、咸四味調和食品。五味進食得當,能營養五臟,增進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偏頗太過,相關臟腑不勝負擔,反易得病?,F代醫學認為:酸辛太過,會誘發或加重潰瘍病;食用糖過量,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視、齲齒都有密切關系;食用鹽過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我國養生學家歷來主張飲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濃。不潔的、變質的、疫死的肉不能吃,其理甚明,毋須多說。尤其是現在是流感病毒盛行的時期,更應該注重飲食安全。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種疾病。多吃肉,特別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統的疾病。所以飲食結構以素為主,以葷為輔,葷素同食,比較合理。飲食要合乎時序,注意時令。調和飲食滋味,要合乎時序,注意時令,以飲食養生療疾,也要順應自然規律和調順四時的原則。另外,飲食時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動怒。平靜愉快的情緒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進行,對健康有重要的意義。開朗,精神愉快,是養身的第一要訣。吃飯的時候,如爭吵動怒,或內心郁塞,都會影響消化,導致各種疾病。同樣,音樂對于消化功能也大有裨益。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時,來一段悠揚的音樂,不是很有feel嗎?

早上,是一天的開始,這個時候,你吃再多的食物,在生發、生長時,這些食物都能被消化吸收;而到了晚上,人體開始平靜,這時,如果你吃太多的食物,非但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還會要吊你的元氣,來消化這些食物,對身體不僅無益,反而還有害。所以說,早上要吃得飽,晚上要吃得少。一些女生,為了減肥,早上不吃早餐,中午又減量縮食,直惡得頭昏眼花,到了晚上忍不住要飽吃一頓。其實在早上,吃再多的食物,隨著白天的運動,都能消化吸收,不會使人發胖。而晚上飽食而眠反而達不到減肥的目的。這些也都不是健康的飲食習慣。另外,有研究表明,不吃早餐老得快。因為在睡眠中,胃仍在分泌少量胃酸,如果不吃早餐,胃酸沒有食品去中和,就會刺激胃粘膜,導致胃部不適,久而久之則可能引起胃炎、潰瘍病。

不吃早餐,人體只得動用體內貯存的糖元和蛋白質,久而久之,會導致皮膚干躁、起皺和貧血等,加速人體的衰老。不過,對于學生、教師、醫生等腦力工作者而言,由于晚上需要腦力勞動,這樣一來,不僅不能少吃晚餐,相反,還要適當加點夜宵。否則經常熬夜挨餓,不僅影響睡眠質量,還會產生胃腸疾病和低血糖癥狀,對健康不利。因此,晚上需要較長時間工作、學習的人,一定要將晚餐吃飽、吃好。

【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