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和做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知易行難的感覺總是有的。
已經過了兩個月了,我們的公眾號一直停滯不前。近來我和好友每周見一兩次面,在咖啡廳、家里,或者餐廳討論著“創業大計”。首先,我們的范圍選定在了旅行與英語交叉地方;后來,又延展到了到了時尚、英語;現在,話題圈定在女性與英語閱讀。雖然范圍在變,但還始終沒有脫離出我們的興趣圈子(頭一次發現我們有這么多興趣相投的地方)。
我的好友從事英文教學多年,現在轉到某平臺做線上英語教學。雖然不是英語專業出身,但這絲毫不影響她語言的專業性,她已經有了一大幫學員粉絲。之前也有做自媒體的經驗,但是一個人苦苦支撐了三個月后,她打算做個調整。而我呢?和她想比,我不是教育者,而是多語言學習者,學習過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也希望繼續探索語言學習的常規和非常規套路。
盡管我們興趣相投,在某些方面還能互補,但工程似乎不能更進一步了。這兩個月我們繞來繞去反反復復,實際的東西什么也做不出來。我起初認為是效率低,但今天剛結束的談話讓我開始反思。
雖然我們都能說好英語,但是并不意味著我們用一樣的方式去學英語的:輸入的方式不同,那么輸出的方式也會不同。這也許讓我們對于自媒體的內容和形式產生了分歧。
這個分歧,在我好友看來,是因為我不夠“接地氣”。
比如,我們討論做英語教學。她的方案是,結合熱點,拍攝短視頻,讓觀眾更能在現實中理解英語。我的方案是,從英語的100個最高頻度單詞出發,在白幕布前拍攝。
比如,我們討論做時尚英語。她的方案是,做一些服裝搭配,再加上情景拍攝,再同時做一些教學。我的方案是,圖片再加上英語原版閱讀,配上音頻。
又比如,我們討論原版的導讀。她的方案是,盡量有自己的視角寫一篇觀感,用我們兩個的經歷、看法去吸引讀者;我的方案是,導讀不要太個人太情緒,把原著的空間留出來,作為一種橋梁的角色。
“接地氣”的對面,大概是一種“高冷”吧。
我知道,我知道。我的提案,讓她感覺似乎是繞著觀眾在走。
我不看微博不刷微信,不點熱文不追劇,我的家沒有WIFI,我出門可以不帶手機,我找人喜歡打電話......
在選擇“為別人做”和“為自己做”之前,我大多數時候都選擇了后者。我知道,受歡迎的是被捧在哪里的;不受歡迎的,都被冷落在什么地方的。在深海里待久了,何嘗不想看看波光粼粼的海面?但低氧的魚,就是喜歡在低氧里待著。
所以,我朋友每一次都會問,
“如果我們做的東西,沒有人看,那有什么意義?”
這個問題,太難了。
也許,
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人群;
或者,
我們看到的是不同人群對面的——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