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注意到,家門前那條路前陣子開了個口,加個小斜坡可供單車上下,可以不下車抬車就能到人行道上去,不用跟機動車擠馬路。
今天從幼兒園出來又發現同樣的事情。
幼兒園前面兩車道寬的道路,兩邊都停了車,放學期間改為單行線,今天早到學校,剛好遇到接娃高峰期,堵上了。我推車預走向狹窄而顛簸起伏的人行道。
猛地發現,那也開了個小口。磚頭比旁邊的要紅,接縫里的水泥還是素凈的灰白,看樣子剛改不久。多么暖人心的舉動,能看到別人的不同需求。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人行道需要這樣的小斜坡,除了單車,還方便輪椅、嬰兒推車上下。就如不開車的人,把單車當成汽車直接開到快車道,讓開車人看得驚心肉跳。
想起大四那年,學校發起金點子創意大賽,我們寢室四人報名參加,我們當時定下的主題是《腳下的路》。
因為我們發現校園有些路鋪了沒人走,有些地方卻踩出了路,有些地磚間距太寬一步跨不過去,有的地磚間距太窄一步會踩到縫里去……我們通過對比,給出重新規劃建議。
那一次意料之外,居然拿下特等獎還有最具創意獎,或許是為他人著想打動了在場的老師同學。
無獨有偶,上午看到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葉敬忠院長的致辭,說“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我心為之一顫。
他還說:“一個從沒有經歷過窮苦生活體驗的人,永遠不可能真正明白窮苦生活到底意味著什么;一個從來沒有經歷過借錢難的人,永遠不可能真正體會到向別人開口借錢的感受;一個從來沒有撫養過殘疾孩子的父母,永遠不可能真正感受養育殘疾孩子所需要的各種付出和各種滋味。”
昨天下午又去探望離世同事的家屬們,從酒店出來,心情有些激動。
死者老婆提到她和死者在一起17年,而死者在這邊工作了19年。這意味著,17年他們都是兩地分居的,之所以用這種方式,只因為在這邊當保安的工資高于家鄉。她還提及,自己就是個打散工的,也不太會教育孩子,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就沒有人商量。13歲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太好,作為體育特長生培養,由她照顧和接送,順便照顧年事已高的公婆。
那個孩子,不管母親說什么、哭成怎樣,一臉波瀾不驚。
還聽到其他兄弟姐妹的家里一些情況,他們父母曾經是在單位上班的,當時分了房,不是農民。四兄弟姐妹沒有一個有正式工作,家屬也是從破產的國企出來,年紀大了,只能打臨工。一大家子沒有保險意識。
那一刻,感覺上這個家庭脆弱不堪一擊。
當時股長問:“為什么要到這里來?也多不出多少錢。”
是呀,為什么?
現在想想,我并未在他們的處境,何以得知他們的苦衷和身不由己。
只是,除了能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也要像強者一樣探索世界。